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约占90%以上,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可能无症状,长期可致重要脏器损害;继发性高血压约占5%-10%,由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常见病因有肾实质性病变、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等,其治疗针对原发病,原发病治愈血压多可改善。
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5%-10%。其病因相对明确,常见的病因有:
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肾脏疾病,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从而引起血压升高。这类患者除了高血压表现外,还会有肾脏疾病相关的症状,如蛋白尿、血尿、水肿等。
肾血管性高血压:主要是由于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引起的高血压。肾动脉狭窄会导致肾脏缺血,刺激肾素分泌增多,进而使血压升高。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或腰部的血管杂音等表现。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导致醛固酮分泌过多,引起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多,从而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常伴有低血钾的表现,如乏力、肢体麻木、周期性瘫痪等。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细胞,这种肿瘤会间断或持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同时还可能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血压波动较大。
皮质醇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的皮质醇引起的,患者常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外貌等,同时伴有血压升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一旦原发病得到有效治疗,血压通常可以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例如,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通过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解除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如果是肾上腺肿瘤引起的,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