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相关检查包括骨密度检查(常用双能X线吸收法,可测骨量、评估骨折风险,T值≤-2.5提示骨质疏松)、实验室检查(血钙等判断代谢性骨病,骨代谢标志物分骨形成和骨吸收标志物)、影像学检查(X线观察骨骼形态改变,CT及MRI在特殊情况用)、其他检查(继发性骨质疏松需查病因如甲状腺、肾功能等)。
一、骨密度检查
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常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进行检测,它能精确测量骨量,评估骨折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有骨质疏松风险因素的人群都适用,比如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等。通过该检查可了解骨密度T值,T值≤-2.5时提示骨质疏松。
二、实验室检查
1.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一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钙、磷多正常,碱性磷酸酶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这有助于排除其他代谢性骨病。对于有相关代谢异常疑虑的人群需重点检查,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可能会影响这些指标。
2.骨代谢标志物
骨形成标志物: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等,它们能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但不同年龄、生理状态下会有差异,比如绝经后女性骨形成标志物可能会有变化。
骨吸收标志物:尿脱氧吡啶酚(DPD)等,可反映骨吸收的情况,对于评估骨转换率有意义,在判断骨质疏松进展等方面有一定价值。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虽不能早期发现骨质疏松,但能观察骨骼形态改变,如椎体变形、皮质变薄等,对于中晚期骨质疏松的初步筛查有一定作用,不过其敏感性不如骨密度检查,一般在怀疑有骨折等情况时会结合X线检查。
2.CT及MRI检查:在一些特殊情况时会用到,如怀疑有骨髓病变、脊髓压迫等情况时,CT能更清晰显示骨质结构,MRI对软组织及骨髓病变的显示更具优势,但一般不作为骨质疏松的常规检查项目。
四、其他检查
对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还需进行相关病因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以排除甲亢导致的骨质疏松,肾功能检查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导致的骨质疏松,这对于针对性治疗非常重要。例如,有慢性肾病的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较高,需要排查相关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