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本身不具传染性,但部分致其发病的病毒具传染性,如肠道病毒经粪-口传播、流感病毒经飞沫传播;其发病是病毒感染后直接损伤及激发免疫反应致心肌炎症;儿童免疫系统未完善、老年人免疫力低,需注意个人防护及身体状况,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可能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及传播方式
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接触被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后,经手-口传播感染。例如,在卫生条件较差、人群密集的环境中,儿童更容易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而感染肠道病毒,进而可能引发病毒性心肌炎。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在流感流行季节,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若感染流感病毒后未及时有效控制,病毒可能侵犯心肌引发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人体后,先在肠道或呼吸道黏膜和局部淋巴结中繁殖,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病毒进一步扩散至心肌细胞,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同时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等也会对心肌组织造成损害,从而引发心肌的炎症病变,但这个过程不存在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所以病毒性心肌炎本身不具有传染性。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病毒流行季节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等。如果周围有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儿童应尽量减少与患者的密切接触,因为儿童感染相关病毒后更易引发病毒性心肌炎,且一旦发病可能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乏力、心悸、胸痛等疑似病毒性心肌炎的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感染病毒后更易影响心肌。在病毒流行期间,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做好个人防护。如果感染了可能引发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密切监测心脏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人患病毒性心肌炎后病情可能较重,恢复相对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