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具P波规律出现PR间期渐长直至脱漏QRS波群后又恢复缩短的文氏现象,发病机制是房室结区域相对不应期延长致激动传导减慢致PR延长后脱漏,常见病因有生理性(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和病理性(心脏疾病、药物因素),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心室率过慢时可有相应不适且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处理,针对病因如可逆病因则处理基础病,对症根据心室率和症状处理,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基本概念与心电图特征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其心电图具有典型特征: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之后PR间期又恢复缩短,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文氏现象”。
二、发病机制
主要是房室结区域相对不应期延长,致使激动在房室结内传导速度逐渐减慢,表现为PR间期进行性延长,最终一次激动无法下传心室,出现QRS波群脱漏。
三、常见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健康人群在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可出现,例如运动员处于静息状态或睡眠中,因迷走神经兴奋影响房室结传导。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脏疾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肌缺血、缺氧,干扰房室传导)、心肌病(心肌病变累及心脏电传导系统)、心肌炎(心肌炎症波及房室结等部位)、先天性心脏病等,均可导致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可引发该病症,其通过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干扰房室传导。
四、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当心室率过慢时,可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等不适,严重者可发生晕厥。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发病时可能出现喂养困难、活动后气促等,需关注其生长发育及活动耐量;老年患者需留意日常活动能力,防止因头晕等症状导致跌倒等意外。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赖心电图检查,典型心电图表现是诊断关键。同时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心脏超声等其他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六、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若由可逆性病因引起,如药物导致则停用相关药物,冠心病患者需改善心肌缺血等,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
(二)对症处理
心室率不过慢且无症状时,密切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心室率过慢且有症状时,谨慎使用提高心率药物,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者可能需心脏起搏治疗。儿童患者治疗需个体化,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