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腹泻多发生于6个月内小婴儿,患儿一般精神好、体重增正常但大便黄稀次多,可通过母亲饮食调整(控脂肪、避刺激、保均衡)和婴儿方面调整(已加辅食者暂减辅食种类,乳糖不耐受者6月内可加乳糖酶、6月以上加低/无乳糖辅食)改善,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情况,腹泻严重等异常及时就医,调整饮食要循序渐进。
一、母乳性腹泻的一般情况
母乳性腹泻是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的腹泻情况,多发生在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身上,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母乳中的前列腺素含量较高、乳糖不耐受等因素有关。患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体重增长正常,大便呈黄色稀便,次数较多,但无其他明显的不适症状。
二、改善母乳性腹泻的饮食调整
1.母亲饮食调整
控制脂肪摄入:母亲应适当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肥肉等。因为过多的脂肪可能会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加重婴儿的腹泻。研究表明,母亲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后,部分婴儿的腹泻情况会有所改善。
避免刺激性食物:母亲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这些食物可能会通过母乳影响婴儿的胃肠道,导致腹泻加重。
保证营养均衡:母亲仍需保证自身饮食的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保证母乳的质量,但要注意饮食的清淡易消化。
2.婴儿方面
添加辅食的情况:对于已经开始添加辅食的婴儿,如果是因辅食引入不当导致的与母乳性腹泻相关情况,可暂时减少辅食种类,待腹泻改善后再逐步尝试添加新的辅食。添加辅食应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由稀到稠的原则。
特殊情况的饮食调整:如果婴儿是因为乳糖不耐受导致的母乳性腹泻,对于6个月以内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婴儿,一般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可在医生指导下添加乳糖酶,帮助婴儿消化母乳中的乳糖;对于6个月以上已经添加辅食的婴儿,可以适当增加低乳糖或无乳糖的辅食,但仍要保证母乳的摄入。
三、特殊人群(婴儿)的温馨提示
对于婴儿出现母乳性腹泻的情况,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体重增长、大便性状等情况。如果婴儿精神状态良好,体重增长正常,一般不需要过于担忧。但如果腹泻情况严重,大便次数频繁且量多,或伴有呕吐、发热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在调整饮食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突然改变婴儿的饮食结构,以免引起婴儿胃肠道的不适应。家长要根据婴儿的月龄和具体情况合理调整饮食,以促进婴儿腹泻情况的改善和身体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