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与症状观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要问清受伤经过,症状观察有疼痛、肿胀、力量减弱、活动受限等;体格检查包括局部触诊(找压痛、硬结等)和关节活动度检查(看活动度及受限情况);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可看肌肉结构、判断损伤部位范围等,简便无辐射)和MRI(更敏感准确,能明确撕裂程度等,费用高、时间长)。
症状观察:肌肉拉伤后患者通常会出现受伤部位的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一般在受伤当时即可感觉到。同时,受伤部位可能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肌肉损伤后局部出血、组织液渗出等原因导致。另外,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力量减弱的情况,受伤部位活动受限,比如腿部肌肉拉伤时可能会影响行走、屈伸等动作。
体格检查
局部触诊:医生会对受伤部位进行触诊,了解肌肉拉伤处是否有压痛、硬结等情况。一般来说,肌肉拉伤的部位会有明显的压痛,还可能触及到紧张、痉挛的肌肉纤维形成的硬结。在触诊过程中,要注意对比受伤部位与对侧正常部位的感觉差异,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拉伤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触诊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过度不适和抗拒。
关节活动度检查:检查受伤肌肉所支配关节的活动度。例如,上臂肱二头肌拉伤时,会检查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度。正常情况下关节活动度有一定范围,肌肉拉伤后关节活动度会减小,并且在活动时可能会因为疼痛而出现活动受限的情况。通过关节活动度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肌肉拉伤对关节功能的影响程度。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肌肉拉伤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肌肉的结构,能够观察到肌肉纤维是否有断裂、撕裂等情况。超声检查对于判断肌肉拉伤的部位、范围以及损伤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而且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无辐射等优点。在儿童患者中,超声检查也是较为安全和常用的检查手段,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肌肉拉伤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检查对于肌肉拉伤的诊断更为敏感和准确。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的细微结构,能够明确肌肉拉伤是部分撕裂还是完全撕裂,以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不过,MRI检查相对超声检查来说费用较高,且检查时间较长,一般在超声检查初步怀疑有较严重损伤或需要更精确评估时才会进行。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MRI检查的操作和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儿童患者在检查时需要尽量保持安静不动,以确保图像的清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