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度2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系统特定部位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致P波突然无法下传出现心室漏搏,心电图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部分后无QRS波群且房室传导比例固定,病因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等及非心脏因素如电解质紊乱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或有心悸头晕等,诊断靠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治疗分无症状随访、有症状或心室率慢时装起搏器及基础病因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密切监测,老年重基础病管理,女性妊娠哺乳期需谨慎评估治疗方案。
一、定义与心电图特征
2度2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系统特定部位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超过逸搏周期多次,致P波突然无法下传而出现心室漏搏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房室传导比例多呈2:1、3:1等固定比例。
二、病因分析
1.器质性心脏病:常见于冠心病(如心肌梗死导致传导系统缺血损伤)、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脏外科手术(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等,病变影响房室传导系统结构与功能。
2.非心脏因素: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药物副作用(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等,也可引发该病症。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仅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2.有症状情况:若心室率缓慢,可出现心悸、头晕、乏力,严重时可发生阿斯综合征(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等),与脑供血不足相关。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见规律P波后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房室传导比例固定;动态心电图可进一步评估房室传导阻滞的发作频率及病情变化。
五、治疗原则
1.无症状且心室率正常者:定期随访观察,监测心电图及病情变化。
2.有症状或心室率缓慢者: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以维持合适心室率,改善症状。
3.基础病因治疗:针对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冠心病患者改善心肌缺血,心肌病患者针对心肌病变处理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心功能及生长发育情况,因儿童心脏功能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必要时尽早评估起搏器植入必要性。
2.老年患者:需注重基础疾病管理,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因老年人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权衡各类药物相互作用及对房室传导的影响。
3.女性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需谨慎评估治疗方案,若需起搏器植入,需考虑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若需药物治疗,需避免对胎儿/婴儿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