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了解一般情况和症状表现)、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心脏初步发现节律异常)、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明确早搏及类型)、其他检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功能,血液检查排查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病因)。
一、病史采集
1.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信息。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心脏早搏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心脏早搏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而中老年人可能与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有关;男性和女性在某些特定因素影响下发生心脏早搏的概率可能有差异;长期熬夜、大量吸烟饮酒、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更容易出现心脏早搏。
2.症状表现:询问患者是否有心悸、心跳暂停感、胸闷、头晕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出现的频率、诱发因素(如劳累、情绪激动、喝咖啡或浓茶等)、持续时间等。例如,有的患者可能在情绪激动时频繁出现心脏早搏相关症状,而有的患者在休息时偶尔发生。
二、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心脏情况。通过听诊可以初步发现心脏节律的异常,比如能听到提前出现的心跳,之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等,但单纯体格检查不能确诊心脏早搏,只是获取初步线索。
三、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是诊断心脏早搏最常用的方法。常规心电图可以记录短时间内心脏的电活动情况,能明确是否存在早搏以及早搏的类型(如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等)。通过心电图可以看到提前出现的P波、QRS波群等特征性改变来判断早搏类型。例如,房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室性早搏则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面无相关的P波。一般要求患者进行至少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因为常规心电图记录时间短,可能会遗漏偶发的早搏情况,动态心电图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心脏电活动,大大提高了早搏的检出率。
四、其他检查
1.超声心动图:对于怀疑有心脏结构异常导致心脏早搏的患者,需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它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比如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情况。如果存在心脏结构异常,如心肌病患者可能因为心肌病变出现心脏早搏,通过超声心动图能清晰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室壁运动情况等,有助于明确心脏早搏的病因。
2.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例如,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等)可能会引发心脏早搏,通过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电解质水平;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能导致心脏早搏的发生,检查甲状腺功能可以帮助排查相关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