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长骨刺会引发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和压痛等症状。疼痛集中在脚跟跖面,性质多样,晨起或久行久站后明显;部分患者有肿胀,与活动量相关,穿不合适鞋子会加重;行走因疼痛受影响,严重时困难;跟骨跖面有明显压痛点且与骨刺位置对应。
疼痛性质:疼痛的性质多为刺痛、钝痛或酸痛等。不同患者的感受可能有所差异,有的患者感觉是尖锐的刺痛,就像有东西扎着一样;有的则是一种持续的钝痛或酸痛感。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相对更模糊,但总体都围绕足跟部位的不适疼痛。对于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运动量较大的人群,如教师、运动员等,由于脚部承受的压力更大,骨刺引起的疼痛可能会更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
肿胀
肿胀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脚后跟肿胀的情况。肿胀可能表现为局部组织的轻微隆起,用手触摸时能感觉到脚跟部位比正常组织稍硬且有肿胀感。肿胀的发生可能与骨刺刺激周围软组织,导致炎症反应有关。炎症会引起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使得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从而出现肿胀。
肿胀与活动的关系:肿胀程度可能与活动量相关,长时间行走、站立或过度劳累后,肿胀可能会加重。而休息后,肿胀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但一般不会完全消退。女性患者如果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高跟鞋,会进一步加重脚部的压力和摩擦,导致肿胀更加明显。对于老年女性患者,由于可能同时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骨刺引起的肿胀可能会相对更易发生且恢复较慢。
活动受限
行走困难:由于疼痛和肿胀等症状,患者的行走会受到影响。脚后跟长骨刺的患者在行走时,会因为疼痛而不敢用力,脚步会变得小心翼翼,行走的步态可能会发生改变,比如脚步落地时不敢完全踩实,呈现出一种跛行的状态。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行走困难,甚至无法长时间行走。儿童一般较少出现脚后跟长骨刺的情况,但如果是青少年因特殊的运动损伤等因素导致跟骨出现类似骨刺样改变,也会出现活动受限,比如原本热爱运动的青少年可能会因为脚后跟疼痛而不敢参与跑步、跳跃等运动。
压痛
压痛位置:在脚后跟长骨刺的部位,通常可以摸到明显的压痛点。用手指按压跟骨跖面时,患者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压痛点的位置一般与骨刺生长的部位相对应。通过按压可以初步判断骨刺的大致位置,这对于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不同年龄的人群,压痛的敏感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年轻人相对可能对疼痛的耐受度稍高,但如果有明显的骨刺刺激,压痛也会很明显;而老年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可能有一定退化,压痛可能不如年轻人那么剧烈,但仍能明确感觉到局部的疼痛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