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预激综合征因心脏有异常房室传导通路致电生理异常,临床表现分无症状与有症状,心电图具PR间期缩短、delta波出现、QRS波群增宽及继发性ST-T改变等特征,诊断靠心电图或心脏电生理检查,无症状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随访,有症状者发作时可先刺激迷走神经,无效则药物或射频消融治疗,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发作状况谨慎治疗,老年患者需综合基础疾病考量治疗方案并权衡射频消融风险获益及控制基础疾病。
一、定义与病理基础
心预激综合征是因心脏存在异常房室传导通路(房室旁路)导致的心脏电生理异常病症。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发出后经房室结下传心室,而预激综合征患者心房激动可经房室旁路提前抵达心室,使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
二、临床表现特征
无症状表现:部分患者终生无任何不适,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行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有症状表现:当并发心律失常时可出现相应不适,如阵发性心悸、胸闷、头晕,严重时可致黑矇、晕厥等。例如发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心室率显著增快,影响心脏泵血功能,进而引发上述症状。
三、心电图典型特征
PR间期缩短:正常PR间期为0.12-0.20秒,该病患者PR间期<0.12秒。
delta波出现:QRS波群起始部分呈现粗钝现象,即delta波。
QRS波群增宽:QRS波群时间>0.12秒。
继发性ST-T改变:ST段呈继发性改变,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四、诊断手段
心电图检查:典型心电图表现可初步确诊,若表现不典型,则需借助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能精准判断旁路的位置、数量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治疗相关情况
无症状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密切留意病情变化,部分无症状者日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
有症状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可先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Valsalva动作等)终止发作,若无效则可能需药物治疗或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术是根治该病的有效方式,可通过导管射频消融破坏异常房室旁路以达治愈目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其心律失常发作状况,因儿童心脏功能及耐受力与成人有别,治疗时更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可尽早评估射频消融治疗的可行性,但要充分考量儿童身体发育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老年患者: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诊断与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状况。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射频消融治疗的风险与获益,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同时需留意基础疾病对心律失常发作及治疗的影响,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