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肺水肿是发生于高原地区的非心源性肺水肿,多在进入高原后发病,发病机制与低氧致肺血管收缩、压力升高、通透性增加及炎症介质释放有关,有特定临床表现,可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需立即吸氧、转运至低海拔地区并药物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病史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人体突然暴露于低氧环境中,引起肺血管收缩、肺动脉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液体渗出。低氧还可使肺组织释放一些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肺血管和肺泡的损伤。
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通常在进入高原后1-3天内发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初期可为白色泡沫痰或痰中带血,随着病情进展可变为粉红色泡沫痰。还可伴有头痛、胸闷、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
体征:体检可发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等。
诊断方法
病史:有快速进入高原的病史。
症状和体征:结合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双肺纹理增多、模糊,有片状或云雾状阴影等肺水肿表现;动脉血气分析可发现低氧血症等。
治疗原则
立即吸氧:通过吸氧可迅速改善患者的低氧状态,一般可给予高流量吸氧。
转运至低海拔地区:这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将患者尽快转移到海拔较低、氧分压较高的地区,可使病情迅速缓解。
药物治疗:可使用降低肺动脉压力的药物等,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差,发生高原肺水肿的风险相对较高。在进入高原前应进行严格的健康评估,进入高原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心率等情况,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尽快转运至低海拔地区,并给予及时吸氧等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方面的基础问题,进入高原后更容易发生高原肺水肿。进入高原前应进行全面的心肺功能评估,有基础心肺疾病的老年人不建议进入高原地区。如果必须进入,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携带必要的吸氧设备等,并且在进入高原后密切监测身体状况,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处理。
女性: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机体对低氧环境的耐受性可能会有所不同。在高原地区,女性要更加注意自身的身体反应,妊娠女性进入高原风险更高,一般不建议妊娠女性进入高原地区,非妊娠女性在高原地区也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有基础病史者:患有心肺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进入高原后发生高原肺水肿的几率显著增加。这类人群在进入高原前应咨询医生,评估是否能耐受高原环境,必要时携带相关治疗药物,并在高原地区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