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治疗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与制动、物理治疗(热敷、冷敷、理疗仪器治疗)、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3-6个月无效或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的患者,手术方式有肩峰下减压术、合并肩袖损伤时的肩袖修复术,不同患者手术需依病情调整,老年患者风险高,年轻运动爱好者康复要求高。
一、非手术治疗
(一)休息与制动
对于有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患者,首先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使用患肩进行引起撞击的动作,如频繁的上举、外展等运动。这有助于减轻肩峰下组织的炎症和损伤,尤其对于因日常活动或运动导致症状出现的人群,休息制动是基础的第一步。例如,经常进行上肢重体力劳动或过度运动的人群,通过休息让肩峰下组织有恢复的时间。
(二)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一般使用温毛巾或热敷袋,温度保持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因寒冷刺激或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肩峰撞击综合征症状加重的患者较为适用。
冷敷:在急性炎症期,如疼痛、肿胀明显时,冷敷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使用冰袋包裹毛巾,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天3-4次。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理疗仪器治疗:如超声波治疗,能够深入组织内部,促进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干扰电刺激可以缓解疼痛,改善肌肉功能。这些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通过改善局部的生理环境来缓解肩峰撞击综合征的症状。
(三)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减轻炎症和疼痛。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儿童使用可能存在一定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风险,应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对于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需密切关注。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对于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的患者,或者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如肩峰撞击综合征导致肩袖损伤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经过较长时间的保守治疗后,肩关节仍存在剧烈疼痛,无法进行穿衣、梳头等日常活动的患者。
(二)手术方式
肩峰下减压术:通过去除部分肩峰前外侧缘、喙肩韧带等,扩大肩峰下间隙,减轻肩峰对肩袖等组织的撞击。这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手术操作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精细调整,以确保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肩袖修复术:如果同时合并肩袖损伤,在肩峰下减压的基础上可能需要进行肩袖修复。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对于年轻的运动爱好者,术后康复要求更高,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尽快恢复肩关节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