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的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要问清受伤机制与症状表现;体格检查查生命体征与局部情况;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骨盆正位片、Judet位片)和CT(平扫、三维重建);综合三者结果判断,同时鉴别其他髋部损伤,考虑老年患者特殊因素。
症状表现:了解患者受伤后出现的症状,如髋部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疼痛通常较为剧烈,患者可能无法站立或行走。对于老年患者,需注意是否同时合并有其他系统的疾病,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在髋臼骨折的基础上掩盖或加重其他疾病的表现。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对于严重髋臼骨折的患者,可能存在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发现并处理。
局部检查:观察髋部有无肿胀、瘀斑,畸形情况,如髋关节后脱位时可出现患肢短缩、内收、内旋畸形;髋关节前脱位时可出现患肢短缩、外展、外旋畸形。触诊髋部有无压痛、骨擦感等,检查髋关节的活动范围,了解患者的功能受限程度。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发育阶段,体格检查时需更加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骨盆正位片:是初步筛查髋臼骨折的常用检查方法,可以显示髋臼的大致形态、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如后壁骨折、后柱骨折等。但骨盆正位片有时可能会遗漏一些细微的骨折线,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
Judet位片:包括髂骨斜位(45°-60°)和闭孔斜位(45°-60°),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髋臼的前柱、后柱、前壁、后壁等结构,有助于准确判断髋臼骨折的具体情况,是诊断髋臼骨折的重要补充检查。
CT检查:
CT平扫:可以提供髋臼骨折的三维立体图像,清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骨折块的移位情况、关节面的塌陷程度等。对于复杂的髋臼骨折,CT平扫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能够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详细的依据。例如,通过CT可以准确测量髋臼骨折块的移位距离、关节面的台阶高度等指标。
CT三维重建:能够以更加直观的三维图像展示髋臼骨折的形态,帮助医生全面了解骨折的整体情况,便于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解释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CT检查需权衡辐射剂量与诊断需求的关系,尽量采用合理的扫描参数以减少辐射暴露。
诊断要点综合分析
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受伤情况和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发现局部的异常体征,再结合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所显示的骨折特征,如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程度等,从而明确髋臼骨折的诊断。例如,患者有高能量损伤史,髋部疼痛、肿胀明显,X线显示髋臼部位有骨折线,CT进一步明确骨折块移位情况,即可确诊为髋臼骨折。同时,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骨折等其他髋部损伤相鉴别,避免误诊。对于老年患者,还需考虑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等因素对骨折的影响,以及是否合并有其他骨骼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