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半小儿鼻炎需先明确类型,包括过敏性鼻炎和感染性鼻炎。非药物干预有鼻腔清洁(用生理盐水等清理)和环境控制(保持空气清新湿润、避免接触过敏原)。要就医评估,医生判断后可能进行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等。同时注意饮食营养均衡、观察症状变化和保证小儿休息,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明确鼻炎类型
1.过敏性鼻炎:1岁半小儿可能因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引发,常表现为反复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鼻痒等,可伴有眼睛痒、流泪等症状。
2.感染性鼻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如感冒后可能出现鼻炎症状,除流涕外,可能伴有发热、咳嗽等全身症状,鼻涕初期多为清水样,后期可能转为脓性。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鼻腔清洁
可用生理盐水鼻喷雾剂或生理性海水滴鼻剂为小儿清理鼻腔。生理性海水能减轻鼻黏膜水肿,清除鼻腔内分泌物,每日可进行2-3次。操作时让小儿保持仰卧位,将喷嘴对准鼻孔,轻轻按压喷头,使海水进入鼻腔,然后让小儿轻轻擤出或让分泌物自然流出。
家长也可用湿润的纱布轻轻擦拭小儿鼻腔外部,但要避免深入鼻腔内部,防止损伤鼻黏膜。
2.环境控制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湿度可维持在50%-60%。可使用加湿器,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防止滋生细菌。
避免小儿接触过敏原,如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使用防螨床垫、枕头套;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带小儿外出,尤其是花粉浓度高的时段;避免小儿接触宠物毛发等。
三、就医评估与可能的药物治疗(需医生判断后决定)
1.就医评估
若小儿鼻炎症状持续不缓解,如流涕、鼻塞超过10天仍无改善,或出现高热、精神萎靡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判断鼻炎的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例如,通过观察鼻腔黏膜情况、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等,但对于1岁半小儿可能有一定局限性)来明确是否为过敏性鼻炎及过敏原种类。
2.药物治疗(医生判断后使用)
抗组胺药:对于过敏性鼻炎,若考虑使用抗组胺药,需选择适合小儿的剂型。但要注意1岁半小儿使用抗组胺药需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鼻用糖皮质激素:如果是过敏性鼻炎且病情较严重,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考虑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但也会严格评估利弊,因为小儿使用此类药物需要权衡风险和收益。
四、特殊人群(1岁半小儿)护理注意事项
1.饮食方面
保证小儿营养均衡,提供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胡萝卜等)、水果(苹果、橙子等),有助于增强小儿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但要注意避免小儿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等,若怀疑小儿对某种食物过敏,应暂时避免食用该食物,并记录饮食情况,以便医生判断。
2.日常护理
密切观察小儿的症状变化,包括鼻涕的颜色、量,打喷嚏的频率等。注意小儿的呼吸情况,若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情况,提示可能病情较重,需立即就医。同时,要保证小儿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