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供血不足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等因素致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致管腔狭窄使心肌供血减少)、冠状动脉痉挛(吸烟等诱发致血管突然收缩使心肌血流急剧减少)、血液成分改变(高黏血症致血流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致冠脉部分阻塞影响供血)及其他因素(血管炎累及冠脉致狭窄影响供血、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致心肌供血异常)。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一般40岁以后发病风险逐渐增加)、高血脂(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易在冠状动脉内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糖尿病(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等因素影响,冠状动脉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例如,有研究显示,在冠心病患者中,约70%-80%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管腔狭窄。对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个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
2.对心肌供血的影响: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后,心肌的血液灌注量减少。当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如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相应增加供血,就会出现心肌供血不足的表现,如心绞痛等。
二、冠状动脉痉挛
1.诱发因素:多种因素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比如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大量饮酒、某些神经体液因素(如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等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青年人群中,若有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就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2.对心肌供血的影响:冠状动脉痉挛会使冠状动脉血管突然收缩,导致心肌血流急剧减少,从而引发心肌供血不足,可表现为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
三、血液成分改变
1.高黏血症:当血液黏稠度明显升高时,如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流动性降低,会影响心肌的血液灌注。老年人若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情况,易出现红细胞增多,进而增加心肌供血不足的风险。
2.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时,容易在冠状动脉内形成微小血栓,虽然血栓可能较小,但也会部分阻塞冠状动脉,影响心肌供血。长期处于高压力、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血小板功能可能出现异常,聚集性增高,增加心肌供血不足的潜在风险。
四、其他因素
1.血管炎:某些血管炎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可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管壁炎症、狭窄等改变,影响心肌供血。这类疾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对心肌供血的影响较为明显,好发于中青年人群,尤其是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或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的个体。
2.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如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等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会使心肌的血液供应出现异常,从出生后就可能存在心肌供血不足的隐患,这类情况可通过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发现,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