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是骨关节退行性病变,表现为关节边缘骨赘形成,症状与增生部位相关,影像学X线等可查,以对症治疗为主;骨质疏松是骨量低下等致骨脆性增加的全身性骨病,早期无症状,随病情进展有骨痛等表现,X线及双能X线吸收法可诊断,需补充钙剂等治疗,老年人、绝经后女性在两者中情况特殊需特殊关注与处理。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骨质增生:是一种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也称为骨刺,是人体为适应应力变化而出现的自我保护机制,多发生于中老年人,长期劳损、外伤等因素可诱发。病理上表现为关节边缘骨赘形成,是骨骼的增生性改变。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男性多见,主要是骨代谢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量丢失。
二、临床表现
骨质增生:症状与增生部位有关,若增生发生在颈椎,可能出现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疼痛等;腰椎骨质增生可导致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压迫神经时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无力等;膝关节骨质增生会有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卡顿等表现。一般症状在活动后可能加重,休息后有所缓解,但随病情进展,症状可能逐渐加重。
骨质疏松: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骨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还可出现身高缩短、驼背,严重者可发生骨折,骨折可发生在椎体、髋部、腕部等部位,轻微外力即可诱发,如咳嗽、打喷嚏、日常活动等。
三、影像学检查差异
骨质增生:X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骨密度一般正常或增高,CT及MRI检查可更清晰显示增生部位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情况。
骨质疏松:X线检查早期无明显变化,中晚期可见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减少,骨小梁间隙增宽等;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可准确测量骨密度,反映骨量丢失情况,骨密度T值≤-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四、治疗原则
骨质增生: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对于严重影响关节功能的骨质增生可考虑手术治疗。
骨质疏松:主要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等),抑制骨吸收的药物等,同时注意避免摔倒等,预防骨折发生。
五、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在老年人中均较为常见,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骨质增生可能导致关节活动进一步受限,骨质疏松则使骨折风险大大增加,在护理和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如骨质增生患者要避免过度活动增生关节,骨质疏松患者要注意加强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预防骨折。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可能增加骨质增生的发生风险,这类人群要注重雌激素相关的骨健康维护,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合适的激素补充等措施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对于骨质增生相关症状也需积极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