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与肋间神经痛可从疼痛部位、性质、诱发因素、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方面鉴别,疼痛部位上心绞痛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等,肋间神经痛沿肋间神经走行;性质上心绞痛多为压榨等,肋间神经痛多为刺痛等;诱因上心绞痛由体力劳动等诱发,肋间神经痛因身体动作等加重;持续时间上心绞痛一般3-5分钟,肋间神经痛可长可短;伴随症状上心绞痛可伴心悸等,肋间神经痛一般伴随症状少但不同病因有别,需综合多因素准确区分不同人群的这两种疾病。
肋间神经痛:疼痛部位沿肋间神经走行,多为一个或几个肋间的经常性疼痛,疼痛部位多在胸壁前侧及腋下区为主,沿神经行径处有压痛,尤其是脊椎旁、腋中线、胸骨旁或肋间隙等部位。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肋间神经痛的诱因可能不同,如年轻人可能因过度劳累、外伤等导致肋间神经受刺激,而老年人可能因胸椎退变等原因引发。
疼痛性质
心绞痛: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疼痛性质可能因病情进展而有变化,比如病情加重时疼痛可能更剧烈。
肋间神经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灼痛,呈阵发性,疼痛程度较剧烈,疼痛时间较短,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可呈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如长期伏案工作者可能因局部肌肉紧张刺激肋间神经导致疼痛性质有特点。
诱发因素
心绞痛: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等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在这些诱因下更易发作,比如本身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在体力活动时心肌需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充分供血,从而诱发心绞痛。
肋间神经痛:常因身体转动、深呼吸、咳嗽、打喷嚏等动作而加重,沿神经行径的压迫、牵拉等也可诱发疼痛。生活方式中不良姿势可能导致肋间神经受压迫,比如长期弯腰驼背的人易出现肋间神经痛。
持续时间
心绞痛: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几分钟内可缓解。年龄较大、病史较长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可能有变化,比如病情严重时持续时间可能延长。
肋间神经痛:疼痛持续时间可长可短,短则数秒,长则数小时,且容易反复发作。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如儿童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肋间神经痛,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但也需根据具体病情判断。
伴随症状
心绞痛:可伴有心悸、胸闷、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有基础心脏疾病且病情较重的患者伴随症状可能更明显,比如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在心绞痛发作时呼吸困难加重。
肋间神经痛:一般伴随症状较少,有时可能有相应肋间区域的感觉异常,如感觉过敏等。但如果是由带状疱疹引起的肋间神经痛,在疼痛区域可能会出现皮疹等伴随表现,不同病因导致的肋间神经痛伴随症状不同。
通过以上多个方面的区别,可以对心绞痛与肋间神经痛进行鉴别,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等多方面因素来准确区分这两种疾病,不同人群由于自身情况不同,在表现上可能会有差异,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