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肠套叠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非手术治疗有空气灌肠复位和钡剂灌肠复位,分别利用空气、钡剂压力复位,有相应影响因素;手术治疗适用于复位失败、肠管坏死穿孔等情况,方式有肠套叠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等,受年龄等因素影响;术后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伤口护理及饮食护理,饮食需根据恢复情况逐步调整,低龄儿童需更谨慎。
一、非手术治疗
1.空气灌肠复位
原理:通过肛门注入空气,利用空气的压力将套叠的肠管复位。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酸中毒的患儿。在X线监视下,可见套叠阴影逐渐后退,直至完全消失,此时可见大量气体进入小肠,患儿症状缓解。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对于婴幼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较高,但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判断。生活方式上,若患儿在发病前有饮食改变等情况,在复位后需注意调整饮食。病史方面,若患儿有严重腹胀等情况可能不适合空气灌肠复位。
2.钡剂灌肠复位
原理:将钡剂通过肛门注入肠道,在X线透视下观察套叠的肠管情况,利用钡剂的压力使套叠的肠管复位。其复位原理与空气灌肠类似,但钡剂灌肠可能存在一定的过敏风险等问题。适用于病程相对较短的患儿,一般也是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的患儿。在X线下可见套叠部位呈杯口状充盈缺损,复位时可见钡剂顺利通过套叠部位,肠管恢复正常形态。
影响因素:年龄上,不同年龄段患儿对钡剂灌肠的耐受性有差异。生活方式中,患儿的饮食等情况会影响复位过程。病史方面,若患儿有肠道炎症等病史可能影响钡剂灌肠的效果及安全性。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对于病程超过48小时,经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失败的患儿;
套叠肠管已发生坏死、穿孔等情况的患儿;
复发性肠套叠患儿。
2.手术方式
肠套叠复位术:适用于套叠时间较短,肠管无坏死的患儿。医生通过手术将套叠的肠管进行复位,恢复肠道的连续性和通畅性。
肠切除吻合术:若套叠的肠管已发生坏死,需要切除坏死的肠管部分,然后进行肠吻合术。例如,当肠管出现发黑、无蠕动等坏死表现时,必须进行肠切除吻合。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儿在手术中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生活方式方面,术后需要注意患儿的营养支持等。病史方面,若患儿有既往腹部手术史等,在手术中需要特别注意解剖结构的变化,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三、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要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因为儿童术后身体恢复相对敏感,生命体征的微小变化可能提示病情变化。
伤口护理: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避免尿液、粪便等污染伤口。
2.饮食护理
术后需根据患儿恢复情况逐渐恢复饮食。一般先从少量清淡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通饮食。要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营养,以促进身体恢复,但要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防止加重肠道负担。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低龄儿童,在饮食过渡过程中要更加谨慎,根据其消化能力逐步调整饮食种类和量。同时,要关注患儿的营养状况,必要时可通过肠内营养支持等方式保证营养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