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产生的早期综合征,多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病因有外部压迫、血管损伤、内部组织肿胀等,病理生理是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致血液循环阻断,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脉搏变化等,诊断靠临床症状体征、压力测定、影像学检查,治疗需紧急减压并处理原发病,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特殊注意事项。
病因
外部压迫:如局部长时间受压,常见于肢体被重物长时间挤压、睡时手臂长时间受压等情况,会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血管损伤:肢体骨折时,骨折端可损伤血管,如前臂骨折的骨折端可能损伤肱动脉等,导致局部出血、水肿,使骨筋膜室内压力增加。
内部组织肿胀:某些疾病导致肌肉等组织肿胀,如严重的软组织挫伤、挤压伤等,可使骨筋膜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升高。
病理生理
当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阻断室内血液循环。最初是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受压,组织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进一步使室内压力升高,形成恶性循环。若不及时处理,缺血情况会进行性加重,导致肌肉坏死、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为受伤部位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是最早期的症状。被动牵拉受累肌肉时疼痛加剧,这是因为肌肉缺血缺氧产生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末梢所致。
肿胀:受伤部位肿胀明显,可伴有皮肤张力增高、发亮等表现。
感觉异常:神经缺血会导致相应区域感觉减退、麻木等,如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能出现手部感觉异常。
运动障碍:肌肉缺血严重时会出现肌力减退、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肌肉挛缩。
脉搏变化:早期动脉搏动可存在,但随着病情进展,动脉搏动会减弱或消失。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上述典型的疼痛、肿胀、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表现初步判断。
压力测定:通过骨筋膜室压力测定,若压力超过30mmHg,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正常情况下骨筋膜室内压力较低,当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血液循环。
影像学检查: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协助明确是否存在骨折等原发病,但对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和压力测定。
治疗原则
紧急减压:一旦确诊骨筋膜室综合征,应立即进行切开减压术,切开深筋膜,解除对室内内容物的压迫,改善血液循环,是挽救肢体和神经功能的关键。
处理原发病:针对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原发病进行相应处理,如骨折的固定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骼和肌肉等组织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儿童受伤后,需密切观察肢体的肿胀、疼痛、感觉及运动情况,一旦怀疑本病应尽早就诊,因为儿童对缺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坏死。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血管硬化等基础疾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后,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同时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整体健康状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时,治疗需更加谨慎,既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又要及时处理骨筋膜室综合征以挽救肢体。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评估药物等对胎儿的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