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短暂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发病因冠脉粥样硬化狭窄致需氧增加时供血不足,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诱因、表现多样,心电图发作时ST段压低等,治疗改善供血耗氧、防并发症,预后与控制及治疗有关;心肌梗死是冠脉病变基础上血供急剧减少中断致心肌坏死,多因粥样硬化继发血栓闭塞使心肌缺血超20-30分钟,疼痛更剧烈持久,伴全身及并发症症状,心电图有动态演变,治疗强调尽早再灌注,预后与梗死面积、治疗及时等相关,急性期死亡率高,存活者也有不良影响。
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大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等,造成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使心肌持续缺血超过20-30分钟以上,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临床表现
心绞痛: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同患者心绞痛发作的诱因、疼痛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有的患者在轻度活动时就可诱发,而有的可能在休息时发作,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疼痛表现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
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剧烈,多呈压榨性剧痛或撕裂样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等全身症状,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表现,如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老年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误诊。
心电图表现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
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病理性Q波、T波倒置等动态演变过程。超急性期可表现为高尖T波,急性期ST段抬高,数小时后出现病理性Q波,数日后ST段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倒置加深呈冠状T波等。
治疗原则
心绞痛: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减轻心肌耗氧,缓解症状,预防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去除诱因等,药物治疗常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等,还可根据情况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
心肌梗死:强调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是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吸氧、止痛(如吗啡)、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抗凝(如肝素)、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或PCI)等,同时要积极处理并发症,如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
预后情况
心绞痛:如果能有效控制危险因素,规范治疗,病情可得到较好控制,部分患者可长期存活,但有部分患者可能病情进展,发展为心肌梗死或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
心肌梗死:预后与梗死面积大小、治疗是否及时等密切相关,急性期死亡率较高,存活者也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等问题,生活质量受影响,且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