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合治内府调肝胆湿热)、胆俞(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之背俞穴调胆腑清湿热),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足背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原穴疏肝理气清肝火湿热),还有其他相关穴位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间凹陷中,脾经合穴健脾利湿助排肝胆湿热),不同穴位针对肝胆湿热有不同作用及不同年龄人群操作注意事项。
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合治内府调肝胆湿热)、胆俞(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之背俞穴调胆腑清湿热),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足背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原穴疏肝理气清肝火湿热),还有其他相关穴位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间凹陷中,脾经合穴健脾利湿助排肝胆湿热),不同穴位针对肝胆湿热有不同作用及不同年龄人群操作注意事项。
一、足少阳胆经穴位
1.阳陵泉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作用原理: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合治内府”,胆与肝相表里,该穴位对于调理肝胆湿热有重要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刺激阳陵泉穴可以调节肝胆的气血运行,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有助于改善肝胆湿热导致的胁肋胀痛等症状。从中医经络理论角度,它能疏通胆经气血,清除肝胆湿热之邪。不同年龄人群,如成年人刺激该穴位时,可采用适当力度的按揉等方法;儿童由于皮肤娇嫩等特点,操作时要轻柔,可采用点按的方式,每次点按时间不宜过长,以孩子能耐受为准。
2.胆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原理:胆俞是胆的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刺激胆俞穴能够调节胆腑的功能。对于肝胆湿热,它可以起到调理肝胆气机,清除湿热的作用。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并无特殊差异,但在操作时,成年人可采用艾灸条温和灸的方法,每次灸10-15分钟;女性在月经期间若有肝胆湿热相关不适,艾灸胆俞穴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过热引起不适;儿童一般不建议采用艾灸方法,可选择小儿推拿等温和的中医外治方法来刺激该穴位相关区域。
二、足厥阴肝经穴位
1.太冲穴
位置: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作用原理: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肝经与胆经相表里,太冲穴对于调理肝胆湿热有很好的作用。它能够疏肝理气,清泻肝火湿热。现代研究发现,刺激太冲穴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对于改善肝胆湿热引起的情绪急躁、胁肋胀痛等有帮助。成年人艾灸太冲穴时,可采用艾条悬灸,距离皮肤约3-5厘米,每次灸5-10分钟;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艾灸时要密切关注皮肤反应,避免烫伤;女性在孕期要避免刺激太冲穴,非孕期女性若有月经不调等肝胆湿热相关的月经异常情况,刺激该穴位要适度。
三、其他相关穴位
1.阴陵泉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原理: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脾主运化,肝胆湿热往往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有关,阴陵泉可以健脾利湿,通过健脾来协助肝胆排出湿热之邪。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成年人艾灸阴陵泉穴可采用回旋灸等方式;儿童若有肝胆湿热伴随脾虚湿盛的情况,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小儿推拿中的揉阴陵泉操作,每次揉100-200次,以促进脾胃运化,辅助调理肝胆湿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