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是由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持续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等的综合征,病因有产前、产时、产后因素,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及伴随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康复包括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对患儿、家长、社会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
病因
产前因素:孕妇在孕期感染、接触放射线、吸烟酗酒、患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胎儿脑部发育,增加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风险。例如,孕妇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导致胎儿脑部发育异常。
产时因素:分娩过程中胎儿窒息、早产、极低出生体重等情况,会使胎儿脑部缺氧缺血,影响脑部正常发育。比如早产婴儿,由于其脑部发育尚未成熟,发生脑性瘫痪的概率相对较高。
产后因素:新生儿期严重黄疸、颅内出血、感染等疾病,也可能损伤脑部,引发小儿脑性瘫痪。如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脑部损伤,进而发展为脑性瘫痪。
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患儿可能出现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较正常儿童迟缓,或者在运动时出现姿势异常,如四肢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减低,导致肢体活动不灵活,如手握拳、足尖着地等异常姿势。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剪刀步态、尖足、角弓反张等姿势。例如,剪刀步态表现为行走时双下肢交叉,如同剪刀状。
伴随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视觉听觉障碍等。智力低下的患儿在认知、学习等方面较正常儿童困难;癫痫发作则会出现突然的抽搐等症状。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分娩过程、新生儿期病史等。了解是否存在可能影响胎儿脑部发育的高危因素。
体格检查:观察患儿的运动发育情况、姿势是否异常,检查肌张力、肌力等。例如,通过抬头、俯卧位抬头等动作评估大运动发育情况。
辅助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帮助了解脑部结构是否存在异常;脑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是否合并癫痫等情况。
治疗与康复
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等。运动疗法旨在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通过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帮助患儿提高运动能力;作业疗法可以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语言训练则针对存在语言障碍的患儿,帮助其改善语言功能。例如,对于存在运动发育落后的患儿,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训练计划,逐步提高其运动能力。
综合治疗:可结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相关症状,如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等;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肌腱松解术等改善肢体姿势异常情况。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相关医学规范,手术治疗也需要谨慎评估患儿的病情等多方面因素。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患儿:小儿脑性瘫痪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需要尽早进行干预和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家长要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保持耐心,帮助患儿坚持长期的康复训练。
家长:家长需要承担起照顾患儿的主要责任,要学习相关的康复知识和技能,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鼓励患儿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同时,家长也可能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必要时可寻求心理支持。
社会: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如建立康复机构、提供相关政策支持等,为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及其家庭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患儿更好地进行康复和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