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睡觉惊厥的原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因素有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睡眠环境温度不适或光线刺激;病理性因素包括发热、低钙血症、颅内病变(颅脑感染、颅脑外伤)、代谢紊乱(低血糖、低镁血症),发现宝宝睡觉惊厥时家长要保持冷静并及时带宝宝就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护理以减少发生风险。
一、生理性因素
(一)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宝宝的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的抑制功能还不完善。在浅睡眠阶段,可能会出现偶尔的肢体抖动等类似惊厥的表现。一般随着宝宝月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情况会减少。比如,新生儿大脑皮层兴奋性较高,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就容易出现这种生理性的类似惊厥现象。
(二)睡眠环境因素
1.温度不适:宝宝睡眠时,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起身体的不自主反应。温度过高时,宝宝可能会有肢体的抖动来调节体温;温度过低时,宝宝也可能通过类似惊厥的表现来试图产热。例如,室温在25℃-28℃比较适宜宝宝睡眠,若室温低于20℃或高于30℃,就可能引发宝宝睡觉出现类似惊厥的情况。
2.光线刺激:睡眠环境中有强光刺激,也可能干扰宝宝的睡眠状态,导致出现类似惊厥的表现。宝宝在睡眠中对光线变化比较敏感,突然的强光会引起神经系统的短暂兴奋,表现出类似惊厥的动作。
二、病理性因素
(一)发热
当宝宝受到感染等因素影响而发热时,体温快速上升过程中可能会引发惊厥,称为热性惊厥。这是宝宝时期比较常见的惊厥原因之一,多发生在6个月-5岁的宝宝。一般是在体温骤升时出现,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伴有意识丧失等。例如,宝宝因呼吸道感染等导致体温在短时间内从37℃左右迅速上升到39℃以上时,就可能发生热性惊厥。
(二)低钙血症
宝宝如果体内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等,会引起血钙降低。血钙降低会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惊厥。常见于人工喂养的宝宝,尤其是奶粉中钙磷比例不合适,或者宝宝户外活动少,维生素D合成不足时。表现为宝宝睡眠中出现手足抽搐、惊跳等类似惊厥的表现,同时可能伴有多汗、枕秃等症状。
(三)颅内病变
1.颅脑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病原体侵犯宝宝的颅内组织,引起颅内炎症反应,导致脑细胞异常放电,从而出现惊厥。宝宝可能还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例如,宝宝患化脓性脑膜炎时,除了惊厥表现外,还会有明显的感染中毒症状。
2.颅脑外伤:如果宝宝头部受到外伤,如摔倒、撞击等,可能导致颅内出血、脑震荡等情况,进而引起惊厥。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结合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
(四)代谢紊乱
1.低血糖:宝宝如果长时间未进食,或者患有某些代谢性疾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低血糖会影响神经系统的能量供应,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引起惊厥。常见于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等,宝宝可能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嗜睡等表现。
2.低镁血症:镁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抑制作用,低镁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也可引起惊厥。多发生在有胃肠道疾病导致吸收不良、长期静脉营养未补充镁剂等情况的宝宝身上。
当发现宝宝睡觉惊厥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将宝宝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然后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血钙、血镁、头颅影像学等检查,以明确惊厥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宝宝的护理,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合理喂养,预防感染等,以减少宝宝睡觉惊厥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