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近端骨折后会出现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表现,这些表现受年龄和病史因素影响,疼痛表现因损伤刺激神经,儿童用行为体现、有神经病史者感知可能异常;肿胀因血管破裂出血和炎症渗出,儿童皮肤薄易察觉、老年人循环差消退慢,有心血管或淋巴疾病者肿胀加重;畸形因骨折端移位,儿童骨骼有可塑性但严重移位不及时处理会持续,老年人骨骼脆性大难纠正,有骨软化症者易出现明显畸形;活动受限因骨折端不稳定和疼痛,儿童活动需求高受限影响大,老年人活动能力弱但耐受性稍好,有神经系统或骨关节疾病者受限加重。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的痛觉感受性与成人有所不同,但同样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等因疼痛带来的异常反应,因为骨折处的损伤刺激神经传导痛觉信号,无论年龄大小都会产生疼痛感觉,只是儿童可能更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疼痛程度,更多通过行为来体现。
病史因素影响:如果患者本身有神经病变等基础病史,可能会影响其对骨折疼痛的感知,比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其痛觉传导可能存在异常,可能疼痛表现不如常人典型,但骨折部位依然存在损伤导致疼痛的病理基础。
肿胀
具体表现:骨折部位周围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组织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引起组织液渗出增加。一般在骨折后较短时间内即可观察到骨折处周围皮肤隆起、变粗等肿胀表现。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的组织修复和代谢相对较快,但骨折后肿胀的机制类似,只是儿童皮肤较薄,肿胀可能更易被察觉。而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肿胀消退可能相对较慢,且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下肢循环较差的情况,骨折后肿胀可能会更明显且恢复时间更长。
病史因素影响:如果患者有心血管疾病导致循环不良,骨折后肿胀可能会加重,因为原本循环就不佳,骨折引起的出血和炎症渗出更难吸收,肿胀程度可能比循环正常的患者更严重;若患者有淋巴系统疾病,也可能影响淋巴回流,导致肿胀难以消退。
畸形
具体表现:腓骨近端骨折可能会出现肢体的畸形,比如骨折端移位明显时,患肢可能会出现短缩、成角等畸形表现,从外观上看患肢与正常肢体的形态不同。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的骨骼可塑性相对较强,但严重的骨折也会出现畸形,不过随着生长发育有一定自我矫正的可能,但如果骨折移位严重未及时处理,畸形可能会持续存在影响肢体功能。老年人骨骼脆性增加,骨折后畸形相对更难通过自身调整恢复,一旦出现畸形往往较难自行纠正。
病史因素影响:如果患者有骨软化症等影响骨骼强度的病史,骨折后更容易出现明显的畸形,因为骨骼本身强度不足,骨折端更容易发生移位而导致畸形。
活动受限
具体表现:患者会出现患肢活动受限的情况,无法正常进行行走、屈膝等与腓骨近端相关的活动。因为骨折后骨折端的不稳定以及疼痛等因素,限制了肢体的正常运动功能。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由于自身活动需求较高,骨折后活动受限会更明显地影响其日常活动,比如原本活泼好动的儿童骨折后不能正常跑动、跳跃等。老年人本身活动能力相对较弱,骨折后活动受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但相对儿童来说,其对活动受限的耐受性可能稍好一些,但依然会因为活动受限导致生活不便。
病史因素影响:如果患者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肌肉无力等情况,骨折后活动受限可能会加重,因为本身肌肉力量就不足,再加上骨折限制活动,会进一步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若患者有骨关节疾病导致关节活动本身就受限,骨折后活动受限的情况可能会叠加,恢复起来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