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急症,典型表现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包块,非典型表现易被忽视;治疗有空气灌肠复位、钡剂灌肠复位、手术治疗;预防要合理喂养、注意保暖、减少肠蠕动紊乱因素;婴幼儿护理需病情观察、皮肤护理、术后护理,需及时发现处理。
一、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以4-10个月婴儿最为常见,男女比例约为2-3:1。
二、小孩子肠套叠的表现
1.典型症状
阵发性哭闹:患儿突然出现剧烈的哭闹不安,持续数分钟后可缓解,间隔数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这是因为肠套叠时,肠管痉挛引起疼痛。
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呕吐物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可呕吐胆汁样物,晚期可呕吐粪便样液体,这是由于肠梗阻加重所致。
血便:发病后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这是肠套叠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是因为肠套叠处的肠黏膜受挤压缺血坏死,与肠黏液混合而成果酱样便。
腹部包块: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压痛的包块。
2.非典型症状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或不典型的肠套叠,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等,容易被忽视,需提高警惕。
三、小孩子肠套叠的治疗方法
1.空气灌肠复位
这是早期诊断肠套叠后首选的治疗方法。通过肛门注入空气,利用空气的压力将套叠的肠管复位。一般来说,在发病48小时内,患儿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腹胀等情况时,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较高。
2.钡剂灌肠复位
在空气灌肠不成功或病情超过48小时,怀疑有肠坏死时,可采用钡剂灌肠复位。但钡剂灌肠复位有一定的风险,如肠穿孔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3.手术治疗
若肠套叠时间较长,超过48-72小时,或已发生肠坏死、肠穿孔,以及空气、钡剂灌肠复位失败的患儿,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肠套叠,恢复肠道的通畅。
四、小孩子肠套叠的预防措施
1.合理喂养
对于婴儿,要注意科学喂养,避免突然改变饮食种类。例如,由母乳喂养转为人工喂养时,要循序渐进,让婴儿的肠道有一个适应过程。
避免过饥过饱,尤其是在添加辅食阶段,要按照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添加,防止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套叠。
2.注意保暖
婴幼儿腹部容易着凉,要注意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物,避免腹部受寒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3.减少引起肠蠕动紊乱的因素
尽量避免让婴幼儿长时间剧烈哭闹,因为哭闹可能会引起肠蠕动紊乱。同时,要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诱发肠蠕动紊乱而导致肠套叠。
五、特殊人群(婴幼儿)护理要点
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面色、体温、呕吐情况、血便情况以及腹部包块的变化等。如果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加重、面色苍白、体温异常、呕吐频繁加剧、血便量增多或腹部包块位置改变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恶化,需及时告知医生。
2.皮肤护理
由于患儿会有血便,要及时清理患儿的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出现红臀等皮肤问题。可使用温水清洗臀部后,涂抹护臀膏等。
3.术后护理(若手术治疗)
对于术后的患儿,要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如肛门排气、排便情况等。在喂养方面,要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逐渐恢复饮食,开始时可给予少量的温开水,如无不适,再逐渐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等。
总之,小孩子肠套叠是一种需要及时发现和处理的儿科急症,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表现,应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