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是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由关节软骨磨损破坏致骨赘形成,症状与增生部位有关,影像学有相应表现,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骨质疏松是骨量低下等致骨脆性增加的全身性骨病,早期无症状,进展后有骨痛等表现,影像学可助诊断,治疗主要是补充钙剂等,特殊人群需关注并调整治疗。
一、定义与本质
骨质增生:是一种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又称骨刺,是人体为适应应力变化而出现的自我保护机制,本质是关节软骨的磨损、破坏,导致骨头边缘形成骨性增生,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与慢性劳损、创伤等因素有关。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骨质疏松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主要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等有关。
二、发病机制
骨质增生:长期的机械应力刺激使骨骼局部发生代偿性修复,软骨磨损后,软骨下骨暴露,机体启动修复过程,成骨细胞活跃,导致骨赘形成。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关节承受过大压力,易引发骨质增生。
骨质疏松:骨代谢失衡,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成骨细胞功能相对减弱,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量逐渐丢失。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减少,破骨细胞活性进一步增强,加速骨量丢失;老年人由于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维生素D合成减少等,也易发生骨质疏松。
三、临床表现
骨质增生:症状与增生部位有关,若增生发生在颈椎,可能出现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无力等;腰椎骨质增生可导致腰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压迫神经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跛行等;膝关节骨质增生会引起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弹响,上下楼梯困难等。一般症状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骨质疏松: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骨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还可出现身高变矮、驼背,严重者可发生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咳嗽、打喷嚏、弯腰等动作都可能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
四、影像学检查表现
骨质增生:X线表现为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骨密度正常或增高,关节间隙可能变窄;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骨赘的位置、大小及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可早期发现软骨损伤等情况。
骨质疏松:X线早期无明显变化,中晚期可见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减少,骨小梁间隙增宽,椎体压缩性骨折表现为椎体变扁,前缘塌陷。双能X线骨密度仪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检查方法,可准确测量骨密度,判断骨量减少的程度和骨折风险。
五、治疗原则
骨质增生:以缓解症状、改善功能为主。症状较轻时可采用保守治疗,如休息、物理治疗(热敷、按摩、针灸等)、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若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去除增生的骨赘,解除对神经等组织的压迫。
骨质疏松:主要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对于绝经后女性可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药物;老年男性可补充雄激素相关药物;还可通过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骨强度,降低骨折风险。同时要注意避免摔倒等意外,预防骨折发生。特殊人群方面,绝经后女性要关注雌激素水平变化,合理补充;老年人要注意钙剂和维生素D的摄入,定期监测骨密度,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骨折风险的高危人群,要采取更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骨折发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