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手术后下地时间受骨折类型与严重程度、年龄、康复训练情况影响,早期部分负重、中期逐渐增加负重、后期完全负重下地各有注意事项,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特殊温馨提示。
骨折类型与严重程度
对于简单的髌骨骨折,如无明显粉碎的横形骨折等,骨折相对稳定,可能较早开始下地。通常在术后1-2周左右,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部分负重下地。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简单髌骨骨折患者术后10-14天左右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是比较安全的。
而对于粉碎性髌骨骨折等较为严重的骨折,骨折部位稳定性较差,下地时间会相对推迟。可能需要3-6周甚至更长时间,因为需要骨折端有一定的纤维连接和初步愈合,才能承受身体重量。
年龄因素
儿童髌骨骨折:儿童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也需谨慎。一般来说,儿童髌骨骨折术后下地时间相对较早,但也需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通常在术后2-4周左右,在确保骨折端有一定稳定性的前提下,可逐渐开始部分负重下地。因为儿童骨骼代谢活跃,愈合速度比成人快,但仍要避免过度负重导致骨折移位等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骨折愈合相对缓慢,下地时间会相应推迟。可能需要3-6周甚至更久,同时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如在康复过程中要加强抗骨质疏松的综合管理,以促进骨折愈合和保证下地安全。
康复训练情况
术后早期规范的康复训练有助于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也能促进更早下地。如果康复训练开展顺利,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等恢复良好,下地时间可能提前。例如,术后积极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等,可增强肌肉力量,为下地提供支撑,一般在术后1周左右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基础康复训练,随着训练进展,逐渐过渡到部分负重下地。
若康复训练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粘连等问题,从而推迟下地时间。比如,术后没有按照康复计划进行训练,股四头肌力量不足,就无法安全下地。
不同阶段的下地注意事项
早期部分负重下地(术后1-2周)
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患侧肢体部分负重,一般负重重量不超过体重的1/3。此时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避免摔倒。同时,要密切观察骨折部位有无疼痛加剧、肿胀等情况,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止下地活动并咨询医生。
中期逐渐增加负重(术后3-6周)
随着骨折愈合情况和康复训练进展,逐渐增加患侧肢体的负重重量。一般在术后3-4周左右,可尝试增加到体重的1/2左右。在此过程中,要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的康复训练,如进行膝关节屈伸的主动或被动训练等,以保证关节功能良好。同时,要注意行走的姿势和步态,避免不良姿势导致关节损伤。
后期完全负重下地(术后6周以上)
当骨折愈合较为良好,经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等)证实骨折端有足够的骨痂形成,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时,可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下地。但即使完全负重下地后,仍要注意保护膝关节,避免长时间行走、剧烈运动等,逐渐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
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术后的康复情况,按照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进行护理和训练。由于儿童好动,要防止其在康复过程中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等情况,同时要给予儿童心理上的安抚,鼓励其配合康复训练,促进早日康复下地。
老年患者:家属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康复下地过程中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避免因下地活动导致心血管负荷增加等情况。同时,要协助老年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督促其按时进行康复锻炼,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