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骨折需从固定制动、疼痛管理、呼吸功能锻炼、营养支持、康复随访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固定制动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疼痛管理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止痛,特殊人群用药需严格把控;呼吸功能锻炼分早期及不同年龄人群特点;营养支持要满足营养要素需求并针对特殊人群调整;康复随访要定期复查且关注特殊人群重点。
一、固定制动
1.目的与原理:肋骨骨折后通过固定制动可限制骨折部位活动,减少骨折端移位带来的疼痛及对周围组织的进一步损伤,促进骨折愈合。对于单根单处肋骨骨折,可采用弹性胸带固定,通过适当的束缚力稳定骨折部位;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形成连枷胸时,需进行外固定或手术固定等措施,以维持胸廓的稳定性。
2.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肋骨骨折固定时需选择合适尺寸的固定材料,避免过紧影响呼吸和生长发育;老年人肋骨骨折固定要注意固定力度适中,因为老年人骨质较疏松,过紧可能造成皮肤损伤,过松则起不到固定效果,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呼吸状况,因为老年人呼吸功能相对较弱,固定不当可能加重呼吸功能障碍。
二、疼痛管理
1.非药物止痛方法:可采用局部冷敷,在骨折后的急性期(通常24-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骨折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通过冷敷收缩血管,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还可采用呼吸训练配合放松疗法来缓解疼痛,患者取舒适体位,进行缓慢的腹式呼吸,同时全身放松,可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感觉。
2.药物止痛情况:若疼痛较剧烈,可根据情况使用止痛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更加严格把控,一般优先选择对呼吸抑制等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带来风险。
三、呼吸功能锻炼
1.早期呼吸锻炼:骨折后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呼吸锻炼,如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可增加肺活量,有效咳嗽咳痰有助于排出呼吸道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缓慢深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收缩腹部缓慢呼气,每次10-15次,每天3-4次;咳嗽时用双手按压骨折部位,减少咳嗽引起的骨折部位疼痛,然后用力咳嗽将痰液排出。
2.不同年龄人群锻炼特点:儿童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时需家长协助,耐心引导,因为儿童配合度相对较低,但要注意锻炼强度不宜过大;老年人呼吸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因剧烈锻炼导致疼痛加重或引起其他并发症,可从简单的深呼吸开始,逐渐增加锻炼难度和强度。
四、营养支持
1.营养要素需求:骨折恢复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要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的食物。蛋白质是骨折修复的重要原料,可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可通过牛奶、虾皮、豆制品等补充;维生素C、D等有助于钙的吸收和骨骼的形成,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及适当晒太阳来补充维生素D。
2.特殊人群营养调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更高,要确保营养均衡且充足;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适当的营养补充剂。
五、康复随访
1.定期复查:骨折后要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如X线等,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在骨折后1个月、3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复查,了解骨折端的对位对线、骨痂生长等情况。
2.特殊人群随访重点:儿童随访时要关注骨折愈合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如胸廓的发育等;老年人随访要注意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是否出现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骨折后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通过定期随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