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严密监护、绝对卧床、纠正低氧血症)、抗凝治疗(用普通肝素等药物,依情况定疗程)、溶栓治疗(高危患者尽早用,用尿激酶等药物,防出血)、介入治疗(导管碎栓抽吸血栓、肺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外科手术治疗(肺动脉血栓摘除术、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治疗需注意不同方面,生活方式要低盐低脂、适当康复锻炼,有基础病史者要积极管理基础病史降低复发风险。
一、一般治疗
对于确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需进行严密监护,包括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防止栓子再次脱落。同时,积极纠正低氧血症,当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重低氧血症且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
二、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肺动脉栓塞治疗的基础,其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和新血栓形成。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普通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需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调整剂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一般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华法林是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发挥作用,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维持在2-3之间。抗凝治疗的疗程一般为3-6个月,具体需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栓塞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决定。
三、溶栓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即存在休克或低血压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一般为14天以内,但在临床实践中,若患者病情符合溶栓指征,应尽快开始溶栓。
2.溶栓药物及作用机制: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尿激酶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溶解血栓;链激酶是一种抗原性物质,能与纤溶酶原结合形成复合物,促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rt-PA则是选择性地激活血栓表面的纤溶酶原,对全身纤溶系统影响较小。溶栓治疗可能会导致出血等并发症,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如皮肤黏膜出血、咯血、血尿等。
四、介入治疗
1.导管碎栓和抽吸血栓:对于一些严重的肺动脉栓塞患者,在溶栓效果不佳或不适合溶栓的情况下,可采用导管碎栓和抽吸血栓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血栓破碎并抽吸出来,可迅速改善肺动脉的血流情况。
2.肺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对于合并有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肺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以改善肺动脉的狭窄情况,降低肺动脉压力。
五、外科手术治疗
1.肺动脉血栓摘除术:适用于高危肺动脉栓塞且溶栓治疗无效或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2.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对于有高出血风险、抗凝治疗禁忌证或抗凝治疗仍发生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可考虑置入腔静脉滤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再次脱落进入肺动脉,引起再次栓塞。滤器置入后需要定期随访,评估滤器的位置和功能等情况。
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的方面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在使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时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使用抗凝药物时,需关注出血风险的变化。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有相关基础病史如深静脉血栓病史等的患者,在治疗肺动脉栓塞时需更加积极地针对基础病史进行管理,以降低再次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