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艾灸可选局部穴位如肾俞穴(补益肾气、调节免疫)、大肠俞穴(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命门穴(温补肾阳、驱散寒邪),远端穴位如足三里穴(调节脾胃、增强抵抗力)、阳陵泉穴(疏通气血、濡养筋脉)、太溪穴(补肾阴肾阳、滋养关节),特殊人群艾灸需注意儿童防烫伤、孕妇腰骶部慎灸、老年人注意温度和耐受。
一、局部穴位
1.肾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机制:强直性脊柱炎中医多认为与肾虚督脉空虚有关,肾俞穴是肾脏之气输注之处,艾灸肾俞穴可补益肾气,从根源上调节机体,改善肾虚督脉失养的状态,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腰部疼痛、脊柱活动不利等有改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艾灸肾俞穴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存在免疫紊乱情况,艾灸肾俞穴有助于调整异常的免疫状态。
2.大肠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机制:大肠与人体的气血运行、经络通畅等密切相关,艾灸大肠俞穴能调理大肠经气血,促进腰部及脊柱部位的气血流通,缓解因气血不畅导致的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疼痛、僵硬等症状。从局部血液循环角度看,艾灸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为受损的脊柱关节等组织带来更多营养物质,促进修复。
3.命门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机制:命门穴为人体阳气之根本,强直性脊柱炎属阳虚寒凝类型者较多,艾灸命门穴可温补肾阳,驱散寒邪,振奋阳气,打通督脉,使脊柱部位阳气得充,寒湿得散,从而减轻疼痛、改善脊柱活动受限等。临床研究发现,艾灸命门穴能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远端穴位
1.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机制: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强壮要穴。艾灸足三里穴可调节脾胃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充足,能濡养筋骨关节。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通过艾灸足三里穴可增强机体的气血生成能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间接改善脊柱关节的营养状态,缓解病情。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艾灸足三里穴可影响机体的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对免疫调节起到积极作用。
2.阳陵泉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作用机制: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又是筋会,与筋骨的关系密切。艾灸阳陵泉穴能疏通胆经气血,濡养筋脉,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出现的脊柱关节僵硬、活动不利等筋脉失养的情况有改善作用。它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对筋骨的调节功能,促进筋脉的气血流通,缓解疼痛和僵硬感。有研究表明,艾灸阳陵泉穴能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对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关节功能有一定帮助。
3.太溪穴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机制: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肾经原气所注之处。艾灸太溪穴可进一步补肾阴、肾阳,兼顾阴阳,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肾阴肾阳不足的情况进行调补。肾阴肾阳充足则能滋养骨骼关节,使脊柱等部位得到充足的阴液滋润和阳气温煦,减轻疼痛、延缓病情进展。它能调节机体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综合调理有重要意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由于皮肤娇嫩,艾灸时要严格控制艾灸距离和时间,避免烫伤,且需在成人监护下进行;孕妇的腰骶部一般不建议艾灸,因为艾灸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等情况;老年人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过热,同时要根据自身身体耐受情况调整艾灸的强度和时长,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相对较弱,皮肤感觉等也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