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感染是气管支气管肺泡等部位的感染性疾病涵盖多种病症病原体有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因包括各病原体感染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发热等不同人群表现各异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治疗分抗感染与对症支持预防含良好卫生习惯及疫苗接种等。
一、定义
下呼吸道感染是指气管、支气管、肺泡等部位发生的感染性疾病,涵盖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多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病原体主要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等。
二、病因
(一)病原体感染
1.病毒:常见的有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通过飞沫传播等途径侵入人体下呼吸道引发感染。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可在人群中引起季节性流行,导致较多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症状。
2.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是常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可引起大叶性肺炎等,常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入侵下呼吸道致病。
3.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较为常见,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可引起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三、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患者多有咳嗽、咳痰,痰液性质因病原体不同而异,如细菌感染常可出现脓性痰;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呈低热至高热不等;部分患者会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呼吸频率加快,甚至出现三凹征等表现。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1.儿童: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除上述咳嗽、发热等表现外,更易出现呼吸急促、拒食、烦躁不安等情况,由于儿童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关注。
2.老年人: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常合并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而以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非典型症状为主,且病情进展可能较为隐匿,容易延误诊治。
3.孕妇:孕妇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时,用药需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其临床表现与非孕妇有相似之处,但需特别考虑胎儿安全,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四、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细菌感染时通常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2.C反应蛋白(CRP):细菌感染时CRP多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时CRP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可辅助判断感染类型及炎症程度。
3.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痰液、血液、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支原体抗体检测等,以明确具体病原体,指导针对性治疗。
(二)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胸部CT检查可帮助观察下呼吸道病变情况,如肺炎患者可见肺部浸润影等异常改变,有助于明确感染部位及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
(一)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相应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但具体药物需依据病原学结果合理选择,避免滥用);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时主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部分病毒感染有针对性抗病毒药物时(如流感病毒可选用奥司他韦等)可选用;支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二)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咳嗽咳痰明显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发热患者可根据体温及病情采取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禁忌);存在呼吸困难等情况时需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治疗。
六、预防措施
(一)一般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等部位;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需前往可佩戴口罩;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合理作息,均衡饮食,提高自身抵抗力。
(二)疫苗接种
可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相关的下呼吸道感染;对于某些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患有基础疾病者等)可接种肺炎疫苗,预防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