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病因有多种病原体及多种感染途径,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抗感染和对症支持,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病原体种类: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细菌,以及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还有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不同年龄段、基础疾病不同的人群病原体分布有差异,例如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病毒感染相对常见,而老年人则可能更多由细菌或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引起。
感染途径:主要是病原体通过空气吸入、血行传播、邻近感染部位蔓延等途径引起肺部感染。比如空气吸入是常见方式,病原体随着飞沫被健康人吸入呼吸道后引发感染;血行传播则是病原体先在身体其他部位引起感染,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导致肺炎。
临床表现
症状:一般起病较急,常见症状有发热,体温可高可低,轻者可能只是低热,重者可出现高热;咳嗽,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能有咳痰,痰液性状因病原体不同而异,如肺炎链球菌感染时可咳铁锈色痰;还可能伴有胸痛,咳嗽或深呼吸时胸痛加剧;部分患者有呼吸困难等表现。儿童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除了呼吸道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拒食等情况。
体征:早期可能肺部体征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部实变体征,如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胸部X线可见肺部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等。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在X线胸片上常表现为大叶或肺段的实变影。CT检查对于一些不典型部位的肺炎、细微病变的显示比X线更敏感。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常升高,有助于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学检查如痰涂片、痰培养可以明确病原体,痰培养对于指导抗生素的选用有重要意义,但要注意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规范,避免污染。对于一些非典型病原体感染,还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查如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等的检测来辅助诊断。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常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病毒感染则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根据病情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措施;咳嗽咳痰明显时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治疗。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热量、蛋白质等摄入,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营养状况,以促进身体恢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在护理上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患儿口鼻分泌物。用药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变化,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用药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要加强护理,防止发生压疮、肺部感染再发等并发症,鼓励老年人适当活动,促进痰液排出。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社区获得性肺炎时,用药需要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要权衡抗感染治疗的必要性和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