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害是心肌细胞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常见致病因素有感染、缺血、中毒等,可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等评估,轻者无症状或有轻微症状,稍重者有心悸等,严重可致心衰等,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老年人易加速心功能恶化等,儿童易影响生长发育等。
常见致病因素及影响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引发心肌损害的原因,如柯萨奇病毒等。病毒可直接侵入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变性甚至坏死。在儿童中,病毒性心肌炎较为常见,多发生于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病史后,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也可能参与心肌损害过程,引发心肌细胞的炎症反应,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后更易引发较为明显的心肌损害情况。
缺血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长时间的缺血可造成心肌损害。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多见,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出现粥样硬化病变,加上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影响,更容易发生心肌缺血相关的心肌损害。而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基础疾病对血管的损伤,会加速心肌缺血发生心肌损害的进程。
中毒因素:某些药物、化学物质等可引起心肌损害,如某些抗肿瘤药物、酒精等。酒精长期过量摄入会对心肌产生毒性作用,破坏心肌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于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心肌损害的风险明显增加,且随着饮酒时间和量的增加,心肌损害的程度可能逐渐加重。
心肌损害的评估指标及意义
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肌损害相关的异常波形,如ST段改变、T波低平或倒置、心律失常等。ST段压低或抬高提示心肌可能存在缺血或损伤情况,T波变化也往往与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活动异常有关。例如,急性心肌缺血时可能出现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等特征性改变。
心肌酶谱检测:常见的心肌酶谱指标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肌钙蛋白等。其中肌钙蛋白是诊断心肌损害较为特异和敏感的指标,心肌细胞受损时,肌钙蛋白会释放进入血液,血液中肌钙蛋白水平升高提示心肌有损伤。一般来说,CK-MB在心肌损害发生后几小时内升高,2-3天恢复正常;肌钙蛋白升高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对心肌损害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评估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如心室壁的厚度、运动情况,心室的射血分数等。心肌损害时可能出现心室壁运动不协调、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情况。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室腔扩大,心室壁变薄,射血分数明显下降,提示心肌结构和功能均受到损害。
心肌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影响
症状表现:轻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检查时发现心肌酶谱或心电图异常。稍重者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活动后症状可能加重。严重的心肌损害可导致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如活动后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平卧时气短加重需高枕卧位等,这是因为心肌损害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循环淤血等引起。对于儿童患者,心肌损害可能表现为精神差、食欲减退、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异常表现,及时就医检查。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对于老年人,心肌损害可能加速心功能的恶化,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等的风险。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减退,心肌储备功能下降,心肌损害后更难以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而对于儿童,心肌损害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心脏功能受损会影响全身的血液供应,进而影响身体各器官组织的正常发育。同时,儿童的心肌具有一定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但如果损害严重,修复不完全也会遗留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影响今后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