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产后出血常见原因包括胎盘、胎膜残留(部分胎盘小叶、胎膜残留影响子宫复旧致出血,与分娩过程、产次等相关)、蜕膜残留(蜕膜组织剥离不全影响子宫收缩致出血,与产妇年龄、子宫相关疾病史有关)、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复旧受影响致血管开放出血,与产妇年龄、宫腔感染病史、产后重体力劳动等有关)、感染(宫腔感染致子宫复旧不良、血管不能正常关闭出血,与产妇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疾病有关)、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愈合问题致血管开放出血,与产妇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疾病有关)及其他罕见原因如子宫黏膜下肌瘤、滋养细胞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
1.胎盘、胎膜残留:
发生机制:部分胎盘小叶、胎膜残留于宫腔内,影响子宫复旧,子宫收缩欠佳,血窦不能及时关闭而导致出血。例如,在剖宫产手术中,如果胎盘剥离不完整,就容易有残留组织;经阴道分娩后,也可能因胎盘、胎膜娩出不完整而残留。
相关因素:与分娩过程中胎盘、胎膜娩出情况密切相关,如产程延长、多次人工流产史等会增加胎盘、胎膜残留的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产妇,生育次数多、产次多的女性相对更易出现胎盘、胎膜残留;从生活方式看,孕期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也易发生此类情况。
2.蜕膜残留:
发生机制:蜕膜组织剥离不全,长时间残留于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引发晚期产后出血。正常情况下,蜕膜会随着产后子宫恢复逐渐排出,但当子宫复旧不良时,蜕膜残留的概率增加。
相关因素:产妇的年龄方面,高龄产妇子宫复旧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蜕膜残留;病史方面,有子宫内膜炎等子宫相关疾病史的产妇,蜕膜残留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3.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
发生机制:子宫胎盘附着面在产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修复,若复旧过程受到影响,如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内膜炎等,会导致附着面血管开放,引起晚期产后出血。胎盘娩出后,其附着面会形成创面,子宫收缩可使血管闭合,但如果子宫收缩不好,创面血管就不能有效闭合。
相关因素:年龄较大的产妇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相对较慢;有宫腔感染病史的产妇,炎症会影响附着面的复旧;从生活方式看,产后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等也可能影响子宫胎盘附着面的复旧。
4.感染:
发生机制:宫腔内感染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子宫复旧不良,血管不能正常关闭而出血。常见的病原体有厌氧菌、需氧菌等,感染途径可能是产时消毒不严格、产后个人卫生不佳等。
相关因素:年龄较小的产妇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发生感染;生活方式方面,产后不注意会阴部清洁、过早性生活等都增加感染风险;病史方面,有贫血等基础疾病的产妇感染后更易出现晚期产后出血的情况。
5.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
发生机制: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过程中出现问题,如切口感染、血肿形成、切口对合不良等,导致切口处血管开放出血。例如,切口感染会影响局部组织的修复,使血管不能正常闭合;切口对合不良会导致愈合不良,进而引起出血。
相关因素:年龄较大的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相对较慢;有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的产妇,切口愈合不良的风险增加;病史方面,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产妇,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切口愈合,从而易发生晚期产后出血。
6.其他罕见原因:
子宫黏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影响子宫收缩,且其表面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导致晚期产后出血。例如,肌瘤突向宫腔,会改变子宫的正常收缩和内膜的修复环境。
滋养细胞疾病:如绒毛膜癌等,可导致子宫复旧不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这类疾病相对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出血情况可能较为严重。
凝血功能障碍:产妇本身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因子缺乏等,会影响子宫创面的凝血过程,导致晚期产后出血。例如,血小板数量不足会影响血液的凝固,使子宫出血不易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