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早产儿脑瘫需从产前保健与高危因素管理、产时护理与干预、新生儿期护理与早期干预、随访与长期监测全过程综合管理,产前要管理自身健康、避免感染,产时密切监测产程、减少产伤风险,新生儿期监护并早期干预,后期定期随访及持续早期干预。
一、产前保健与高危因素管理
(一)孕妇自身健康管理
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2等,研究表明维生素B12缺乏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相关)、矿物质(钙、铁等)等。避免吸烟、酗酒,吸烟会导致胎盘血管收缩,影响胎儿供血供氧,酗酒可能直接损害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孕妇,如糖尿病,需严格控制血糖,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增加胎儿发生脑损伤进而导致脑瘫的风险,需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3.3-5.3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4.4-6.7mmol/L等。
(二)避免孕期感染
孕妇要注意预防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若孕妇感染风疹病毒,胎儿发生神经系统损伤的几率显著增加。孕期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且卫生条件不佳的场所,若不慎感染,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处理。
二、产时护理与干预
(一)密切监测产程
在分娩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胎儿的心率、胎位等情况。胎儿窘迫会导致脑缺氧,是引发脑瘫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胎心监护等手段及时发现胎儿窘迫迹象,如胎心异常等,一旦发现应尽快采取措施,如调整孕妇体位、给予吸氧等,必要时可考虑剖宫产等方式终止妊娠,以减少胎儿脑缺氧的时间。
(二)减少产伤风险
医护人员需熟练操作,避免胎儿头部受到过度挤压等产伤情况。对于胎位异常等情况,要合理选择分娩方式,降低因产伤导致脑部损伤进而引发脑瘫的可能性。
三、新生儿期护理与早期干预
(一)新生儿监护
早产儿出生后应立即置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严密监护,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维持稳定的体温,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脑部血流灌注,一般将体温维持在36.5-37.5℃。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对于有呼吸窘迫的早产儿,可根据情况给予呼吸支持,如鼻导管吸氧、无创通气或有创通气等,避免长时间缺氧对脑部造成损害。
(二)早期干预
对早产儿进行神经行为评估,早期发现神经系统异常迹象。在新生儿期可开始进行适当的感官刺激,如轻柔的听觉刺激(播放柔和的声音)、视觉刺激(用鲜艳的颜色物体在合适距离内吸引注意力)等,促进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对于有脑损伤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早期使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辅助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如神经节苷脂等药物,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早产儿具体情况使用,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四、随访与长期监测
(一)定期随访
早产儿出生后需定期进行神经发育随访,一般在矫正月龄3个月、6个月、12个月等阶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运动发育、智力发育、肌张力等方面。通过定期随访可以早期发现脑瘫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干预。
(二)早期干预措施的持续
一旦在随访中发现有发育落后等疑似脑瘫的迹象,要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康复(如进行俯卧位抬头训练、翻身训练等大运动训练,以及精细运动训练如抓握训练等)、智力康复(通过游戏等方式进行认知、语言等方面的训练)等。康复治疗需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早产儿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长期坚持,以最大程度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和发育,降低脑瘫的发生风险或减轻脑瘫的严重程度。
总之,预防早产儿脑瘫需要从产前、产时到新生儿期及后期随访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最大程度保障早产儿的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