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致肺循环障碍,栓子来源包括血栓(如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羊水栓子、肿瘤栓子,易患因素有年龄与性别(老年人及女性妊娠产褥期等易患)、生活方式(长期卧床或制动、久坐易致血栓形成)、病史因素(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静脉疾病易引发)。
一、栓子来源
1.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最常见的栓子来源。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流淤滞,容易形成血栓;创伤、骨折患者,尤其是骨盆骨折、下肢骨折的患者,骨折部位的损伤可释放促凝物质,同时长期卧床制动,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易引发深静脉血栓;肿瘤患者,肿瘤细胞可释放一些物质促进凝血,且肿瘤患者常需长期卧床,也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盆腔静脉血栓:盆腔手术、盆腔炎等情况可引起盆腔静脉血栓形成,进而脱落成为肺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
2.脂肪栓子:多发生于长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挫伤等情况,脂肪滴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到达肺动脉引起栓塞。例如,股骨骨折患者,骨髓中的脂肪滴可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导致脂肪栓塞。
3.空气栓子:多发生于静脉穿刺、人工气胸、人工气腹、胸部创伤等情况,空气进入静脉后形成空气栓子,随血流到达肺动脉。比如,静脉穿刺时操作不当,空气进入血管;潜水员迅速从深水上升到水面时,可发生减压病,也可能产生空气栓子。
4.羊水栓子:常见于分娩过程中,尤其是急产、胎膜早破等情况,羊水可经子宫静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形成羊水栓子导致肺动脉栓塞。
5.肿瘤栓子:恶性肿瘤细胞可脱落进入血管,随血流到达肺动脉,引起肿瘤栓塞。例如,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细胞可侵入血管,形成肿瘤栓子。
二、易患因素
1.年龄与性别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凝血-抗凝血平衡逐渐改变,血管壁弹性下降等,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风险。一般来说,50-60岁以上人群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性别: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妊娠、产褥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妊娠期盆腔静脉受压,血流缓慢,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可能导致肺动脉栓塞。此外,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由于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使凝血因子水平升高,也会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易患性。
2.生活方式
长期卧床或制动:如长期住院卧床的患者、术后患者等,由于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淤滞,容易形成血栓。例如,大型手术术后患者,尤其是下肢手术、腹部手术等患者,术后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进而可能引发肺动脉栓塞。
久坐:现代社会中,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人群,由于长时间保持坐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流缓慢,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例如,长途旅行超过4小时的人群,肺动脉栓塞的风险相对增加。
3.病史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心房内血流淤滞,容易形成心房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流到达肺动脉引起栓塞。此外,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也可能导致静脉血流淤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促凝物质,且常伴有高黏滞血症等情况,同时肿瘤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恶性肿瘤患者成为肺动脉栓塞的高危人群。例如,肺癌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明显高于非肿瘤人群。
静脉疾病:如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容易形成血栓;布加综合征患者,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导致门静脉高压和下腔静脉高压,引起下肢静脉淤血,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可能引发肺动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