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如长期不排卵、外源性雌激素使用)、遗传因素(林奇综合征及其他遗传易感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绝经后延迟、初潮早或绝经晚、不育、盆腔放疗史等,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
一、雌激素过度刺激相关因素
1.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持续作用下,会发生过度增生等改变。例如,一些长期不排卵的情况,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由于卵泡持续不发育成熟并排卵,卵巢持续分泌雌激素,而缺乏孕激素对抗,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增加了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研究表明,无排卵性月经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是正常排卵者的3倍。
2.外源性雌激素的使用: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且未加用孕激素,也会使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增加。比如长期服用雌激素替代疗法(HRT)且不联合孕激素的女性,其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较未使用者明显升高。有研究显示,单独使用雌激素超过5年的女性,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二、遗传因素
1.林奇综合征相关:林奇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DNA错配修复基因(如MLH1、MSH2等)突变引起。携带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明显升高。这类患者不仅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高,同时患结直肠癌等其他肿瘤的风险也会增加。据统计,林奇综合征家族中女性子宫内膜癌的累积发病风险可高达50%-70%。
2.其他遗传易感性:某些特定的基因多态性也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例如,一些与雌激素代谢、细胞周期调控等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个体对子宫内膜癌的易感性,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肥胖因素
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组织增多,脂肪细胞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长期高水平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同时,肥胖还常伴有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进一步影响激素平衡和子宫内膜的正常代谢。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30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BMI正常女性的2-3倍。
四、高血压和糖尿病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常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情况,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血供和代谢。同时,高血压往往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史超过10年的女性,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较无高血压病史者升高。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卵巢分泌更多雄激素,进而转化为雌激素,长期作用于子宫内膜。此外,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还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平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约30%。
五、绝经后延迟因素
绝经年龄延迟会使子宫内膜受到雌激素刺激的时间延长。正常绝经年龄一般在45-55岁,超过55岁绝经的女性,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相对升高。这是因为绝经后延迟意味着子宫内膜长期处于雌激素的作用环境中,增加了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恶变的机会。
六、其他因素
1.初潮早或绝经晚:初潮年龄早(<12岁)会使女性一生中受雌激素作用的时间延长,绝经年龄晚(>55岁)同样会延长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时间,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
2.不育:未生育女性由于没有经历过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保护作用,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于已生育女性。例如,不孕不育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较有正常生育史的女性高2-3倍。
3.盆腔放疗史:既往因其他疾病接受过盆腔放疗的女性,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会增加。放疗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细胞的DNA损伤等,进而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恶变。一般放疗后10-20年可能逐渐出现相关症状,需密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