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是肺脏受损后人体修复产生过多纤维组织的病理改变,成因复杂,影像学表现为广泛弥漫性病变,对肺功能影响大,有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治疗困难预后差;纤维灶通常是肺部既往病变愈合遗留的纤维瘢痕组织,影像学多为局限性密度增高病灶,对肺功能影响小,多数无症状,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预后好,不同人群面对两者有不同关注点。
纤维灶:通常是肺部既往病变(如肺炎、肺结核等)愈合后遗留的纤维瘢痕组织。比如曾经患过肺炎,在肺炎痊愈过程中,肺部组织修复时形成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纤维灶。一般是局部的、局限性的纤维组织沉积。
影像学表现
肺纤维化:在影像学上(如胸部CT)表现为广泛的、弥漫性的病变。病变可累及双肺多个肺叶,呈现出网格状、蜂窝状改变等。病变分布不均匀,可能从肺的外周向中心发展等。例如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胸部CT可见双肺胸膜下、基底部为主的网格影、蜂窝肺等表现,病变范围较广。
纤维灶: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局限性的、密度增高的病灶,边界相对清楚。一般是单个或多个小的病灶,大小、形态相对较局限。比如肺结核治愈后遗留的纤维灶,多为局限性的高密度影,周围肺组织一般无明显异常的广泛改变。
对肺功能的影响
肺纤维化:由于广泛的肺组织被纤维组织替代,肺的弹性降低,气体交换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早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呼吸困难。肺功能检查可发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明显降低等。例如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其DLCO可能较正常人群显著下降,通气功能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纤维灶:一般对肺功能影响较小。因为纤维灶是局部的病变,对整个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影响不大。但如果纤维灶范围较大,也可能会对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不过相对肺纤维化来说,影响程度较轻。比如肺部多个较大的纤维灶,可能会导致局部肺组织的顺应性降低,但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等明显肺功能障碍表现。
临床症状
肺纤维化: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可伴有干咳等症状。病情严重时,患者生活自理困难,需依赖吸氧等支持治疗。不同病因引起的肺纤维化可能还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肺纤维化可能伴有关节疼痛、皮疹等表现。例如系统性硬化症相关的肺纤维化患者,可能会有手指皮肤硬化等表现。
纤维灶:多数纤维灶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当纤维灶累及范围较广或者引起局部支气管、血管等结构改变时,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咳嗽等非特异性症状,但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肺功能。
治疗及预后
肺纤维化:目前对于肺纤维化的治疗较为困难,缺乏特效的根治方法。治疗主要是针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等。常用的药物有吡非尼酮、尼达尼布等抗纤维化药物。但总体预后较差,病情会逐渐进展,患者的生存期相对较短。比如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中位生存期大约在3-5年左右。而且不同个体对治疗的反应差异较大。
纤维灶: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胸部影像学,观察纤维灶的变化情况即可。如果纤维灶是由某些特定疾病(如肺结核)遗留,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随访观察,但纤维灶本身不需要针对其进行特殊处理。预后通常较好,纤维灶一般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导致严重后果。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面对肺纤维化和纤维灶时也有不同的关注点。例如,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更要注意定期体检胸部影像学,以便早期发现肺部可能出现的病变;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肺部情况,因为这类人群肺纤维化的发生风险较高;儿童如果发现肺部有异常病变,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和进一步检查来鉴别是肺纤维化还是纤维灶等情况,儿童肺脏发育尚未成熟,在检查和诊断过程中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