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异物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因口含小物件玩耍等呛入,表现为剧烈呛咳等,胸部X线、CT可助诊,需及时支气管镜取异物;支气管哮喘与遗传、环境有关,各年龄段可发病,有喘息等症状,肺功能等检查可助诊,需长期规范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支气管异物:是指异物进入支气管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常因儿童口含小物件玩耍、进食时哭闹、嬉笑等导致异物呛入支气管。例如儿童将小玩具、豆类、花生米等放入口中,在嬉笑、哭闹、跑跳时不慎吸入支气管。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病因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方面,哮喘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环境因素包括变应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等)、非变应原(如空气污染、吸烟、呼吸道感染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时期发病较为常见。
二、临床表现
支气管异物: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呛咳,随后可出现阵发性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若异物较大完全阻塞支气管,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患侧胸廓运动减弱,语颤减弱,叩诊呈鼓音或过清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若异物部分阻塞支气管,可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患侧呼吸音降低,可闻及哮鸣音及粗湿啰音。不同年龄儿童表现略有差异,婴幼儿可能先出现短暂憋闷,随后出现阵发性咳嗽等。
支气管哮喘: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延长。缓解期可无明显症状,但气道高反应性仍然存在。不同年龄段哮喘儿童临床表现也有特点,学龄前儿童可能以反复咳嗽为主要表现,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而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多有典型的喘息发作。
三、辅助检查
支气管异物:胸部X线检查可表现为肺不张、肺气肿等间接征象,如异物位于左侧支气管,可出现左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减少,纵隔向健侧移位等;若为不透X线的异物可直接看到异物影。胸部CT检查对于较小的异物或X线难以发现的异物诊断价值更高,可清晰显示支气管内异物的位置、形态等。
支气管哮喘: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和评估哮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包括通气功能检测(如FEV/FVC、FEV占预计值百分比等)、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等。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反应性,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评估气道的可逆性。过敏原检测可帮助明确过敏原,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有助于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哮喘发作。
四、治疗原则
支气管异物:一旦怀疑支气管异物,需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并取出异物。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儿,需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等急救措施。
支气管哮喘:治疗原则为长期规范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等环境因素,药物治疗主要有缓解药物(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等)和控制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急性发作时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吸入短效β受体激动剂等,严重发作时可能需要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是支气管异物的高发人群,家长应注意避免给5岁以下儿童食用瓜子、花生、豆类等易呛入的食物,教育儿童不要将小物件放入口中。对于支气管哮喘的儿童,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季节减少外出,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等。同时要按医嘱规范使用药物,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支气管异物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症状不典型,需提高警惕。对于支气管哮喘的老年人,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避免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如寒冷空气、刺激性气体等。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口腔真菌感染等,要指导老年人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并做好口腔清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