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短暂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发病因冠脉粥样硬化,运动等致需氧增而供血不增;心肌梗死是冠脉急性持续缺血缺氧致心肌坏死,多在冠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等致血管闭塞。心绞痛典型症状为胸骨后发作性胸痛,可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等可缓,心电图发作时ST段压低等,治疗改善供血耗氧;心肌梗死疼痛更剧烈持久,伴全身、胃肠道症状,心电图有特征动态改变,治疗需再灌注挽救心肌等,不同人群表现、治疗等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当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如运动、情绪激动等),冠状动脉血流不能相应增加以满足心肌代谢需求,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出血、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
二、症状表现
心绞痛: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心绞痛患者可能更多表现为呼吸困难等非典型症状;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人群可能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而更容易出现心绞痛发作;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在诱因下更易复发。
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剧烈,多呈压榨性剧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同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心动过速等,还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不同人群表现也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更不典型,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更容易被漏诊,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严重,有冠心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病情往往更为凶险。
三、心电图表现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不同年龄患者心电图变化可能因心肌储备功能等不同而有差异,女性患者心电图表现可能受内分泌等因素影响与男性有一定不同,生活方式不良的人群基础心电图可能已有一定程度异常,有冠心病病史患者发作时心电图变化更具特征性。
心肌梗死:心电图有特征性和动态性改变。超急性期可出现高大T波,急性期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病理性Q波,亚急性期ST段逐渐回落,慢性期T波倒置等。不同年龄患者心电图演变可能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等不同而有差异,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演变有时可能不典型,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发生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改变更能提示病情严重程度,有基础心脏疾病患者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改变更具诊断价值。
四、治疗原则
心绞痛: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减轻心肌耗氧,缓解症状,预防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扩张冠状动脉,β受体阻滞剂等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选择需考虑年龄相关的药物代谢等情况,女性患者用药要考虑内分泌等因素,生活方式方面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有基础病史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心肌梗死: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再灌注治疗)以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并发症。再灌注治疗有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不同年龄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选择和预后情况不同,女性患者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可能有不同的预后转归,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在心肌梗死后需要严格改善生活方式,有基础病史患者心肌梗死后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