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异常包括周期、量、经期、颜色等方面的异常。周期时长异常有缩短(黄体功能不足等)、延长(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频率异常有频发(子宫肌瘤等)、稀发(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量过多(子宫肌瘤等)或过少(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经期延长(子宫内膜炎等)或缩短(卵巢功能减退等);颜色发黑(经血排出不畅等)或鲜红(出血量大出血速快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各异,生活方式和病史也与之相关。
月经周期频率异常:月经频发指月经周期短于21天且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可能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有关;月经稀发指月经周期超过35天,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等是常见原因。不同性别均可能出现,但女性更为常见。青春期女性月经稀发可能是正常生理过渡,但也需排除病理因素;育龄期女性月经稀发可能影响受孕;围绝经期女性月经稀发是卵巢功能衰退的表现之一。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缺乏运动等可能加重月经周期频率异常的情况。有妇科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月经周期频率异常的概率增加。
月经量异常
月经量过多:正常月经量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可能由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等妇科疾病引起,也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等全身性疾病有关。青春期女性月经过多可能与无排卵性功血相关;育龄期女性多种妇科疾病可导致;围绝经期女性月经过多需排除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病变。生活方式上,长期服用某些影响凝血的药物可能增加月经量过多的风险。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或妇科疾病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月经量过多。
月经量过少: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宫腔粘连等有关。青春期女性月经过少可能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尚未完善;育龄期女性若有宫腔操作史等可能导致宫腔粘连进而引起月经过少;围绝经期女性月经过少是卵巢功能衰退的表现。生活方式中过度减肥、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影响月经量。有宫腔手术史或内分泌疾病病史的人群月经过少的可能性增加。
月经经期异常
经期延长:正常经期为3~7天,经期超过7天为经期延长。可能由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引起,也可能与放置宫内节育器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青春期女性经期延长可能与无排卵性功血有关;育龄期女性多种妇科疾病可导致;围绝经期女性经期延长需警惕子宫内膜病变。生活方式不规律如长期劳累等可能加重经期延长的情况。有妇科疾病病史或宫内节育器放置史的人群经期延长风险较高。
经期缩短:经期短于3天为经期缩短。可能与卵巢功能减退、子宫内膜损伤等有关。青春期女性经期缩短相对少见;育龄期女性若卵巢功能开始下降或有子宫内膜损伤情况可能出现;围绝经期女性经期缩短是卵巢功能进一步衰退的表现。生活方式中不良的情绪状态等可能影响经期。有卵巢疾病病史或子宫内膜损伤史的人群经期缩短的可能性增大。
月经颜色异常
月经颜色发黑:正常月经血颜色为暗红色。月经血发黑可能是经血在宫腔内停留时间过长,如宫颈管狭窄、子宫后位等导致经血排出不畅,血液氧化后颜色变黑;也可能与寒凝血瘀等中医概念相关,但从西医角度主要考虑排出不畅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出现,青春期女性宫颈管相对狭窄可能导致经血排出不畅;育龄期女性有宫颈病变等可能引起;围绝经期女性也可能因子宫位置改变等出现月经颜色发黑。生活方式中受寒等可能加重经血排出不畅从而使月经颜色发黑。有宫颈疾病病史或子宫位置异常的人群月经颜色发黑的风险较高。
月经颜色鲜红:月经颜色鲜红可能提示出血量较大且出血速度较快,如子宫肌瘤导致的大量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情况。青春期女性无排卵性功血可能出现月经颜色鲜红且量多的情况;育龄期女性多种妇科疾病可导致;围绝经期女性出现月经颜色鲜红需高度警惕恶性病变。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等可能诱发子宫异常出血导致月经颜色鲜红。有妇科疾病病史的人群月经颜色鲜红的可能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