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不能完全恢复可能与骨折本身特点(血供差、骨折类型复杂如粉碎性、开放性等)、治疗因素(复位不佳、固定不牢固)、康复训练因素(时机不当或方法错误、训练不充分)、个体差异因素(年龄、健康状况)等有关。
一、骨折本身的特点相关
1.血供情况
胫腓骨的血供相对较差。胫骨的营养血管从胫骨中上1/3交界处进入骨内,所以中下段骨折时,骨折端的血供会明显减少,这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容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等情况,从而影响完全恢复。例如,有研究表明,胫骨中下段骨折的延迟愈合率相对较高,这与局部血供不足密切相关。
腓骨的血供相对较好,但腓骨骨折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会间接影响胫腓骨整体的恢复情况,比如当腓骨骨折导致小腿的力学结构改变时,会影响胫骨骨折端的应力分布,进而影响胫骨骨折的恢复。
2.骨折类型
复杂的骨折类型,如粉碎性骨折,骨折断端的骨碎片较多,复位难度大,骨折端的接触面积小,不利于骨痂的形成和骨折的愈合。而且粉碎性骨折往往伴随着更多的软组织损伤,进一步影响局部的血运和愈合环境。例如,严重的粉碎性胫腓骨骨折,骨折愈合的过程会明显延缓,即使愈合后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
开放性骨折时,骨折端与外界相通,容易发生感染,感染会严重影响骨折的愈合进程,增加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从而导致不能完全恢复。
二、治疗因素
1.复位不佳
如果胫腓骨骨折复位时没有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骨折端存在明显的移位,会影响骨折的愈合。例如,骨折端成角、侧方移位等,会导致骨折部位承受异常的应力,阻碍骨痂的生长,进而影响恢复。即使后期愈合,也可能出现肢体的力线不良,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等问题。
2.固定不牢固
骨折固定是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措施。如果固定装置不稳定,骨折端会有微动,这种微动不利于骨痂的形成。比如外固定支架固定时,如果固定针松动或者外固定的强度不够,会影响骨折的稳定,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最终影响完全恢复。对于儿童胫腓骨骨折,如果固定不牢固,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会进一步加重骨折端的微动,更不利于骨折恢复;而对于老年患者,本身骨质相对疏松,固定不牢固时骨折愈合的难度更大。
三、康复训练因素
1.康复训练时机不当或方法错误
过早进行康复训练可能会导致骨折端的再次移位,影响愈合;而过晚进行康复训练则可能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例如,在胫腓骨骨折后的康复训练中,如果没有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当骨折尚未达到足够的稳定性时就进行过度的活动,会破坏骨折端的愈合环境。对于青少年患者,他们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康复训练方法错误,也可能出现恢复不佳的情况;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就相对较弱,康复训练更需要科学合理,否则容易出现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等问题。
2.康复训练不充分
康复训练不足会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肌肉力量下降等。例如,胫腓骨骨折后如果没有进行足够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可能会出现踝关节、膝关节的僵硬,影响肢体的功能恢复。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康复训练不充分,还可能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进一步影响胫腓骨骨折的完全恢复。
四、个体差异因素
1.年龄
儿童的胫腓骨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存在特殊情况,比如先天性的骨发育异常等,也可能影响恢复。而老年人由于骨质衰退、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的速度减慢,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所以更难完全恢复。例如,老年人胫腓骨骨折后,不仅骨折愈合时间长,而且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等问题,导致恢复不理想。
2.健康状况
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胫腓骨骨折的完全恢复。此外,患有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等情况的患者,也会因为身体整体状况不佳,影响骨折的修复过程,导致不能完全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