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有手指屈伸和上臂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中期有肘关节屈伸(被动、主动助力)和前臂旋转训练;后期有肘关节全面活动(主动屈伸、抗阻屈伸)及前臂力量、协调性(抓握、旋转抗阻)训练,训练中需关注异常情况且循序渐进调整方案。
一、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2周)
1.手指屈伸活动
目的: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同时不影响骨折部位。
方法:患者主动进行手指的握拳和伸指动作,每次握拳-伸指为1组,每组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辅助帮助其进行手指活动,但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疼痛抗拒。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适当减少每组次数,但也要尽量保证每天的训练组数,以维持手指的活动度。
2.上臂肌肉等长收缩
目的:防止上臂肌肉萎缩,同时通过肌肉收缩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
方法:患者将上臂肌肉用力绷紧,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对于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延长绷紧时间和增加训练强度;而对于身体较弱的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以不引起过度疲劳为宜。
二、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6周)
1.肘关节屈伸训练
目的:逐步恢复肘关节的活动范围。
方法:
被动屈伸:患者仰卧位,家属帮助其屈曲和伸展肘关节,初始活动范围较小,逐渐增加,每次屈伸活动10-15次,每天3-4次。对于儿童患者,家属操作时要格外小心,依据患儿的耐受程度缓慢进行活动,避免造成二次损伤。老年患者由于关节灵活性较差,被动屈伸时动作更要轻柔缓慢。
主动助力屈伸:患者自己尝试主动屈伸肘关节,同时借助健侧手或外力辅助增加活动范围,每次进行15-20次,每天3-4次。年轻患者可逐渐增加主动活动的力度和范围,而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在能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提升。
2.前臂旋转训练
目的: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这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动作很重要。
方法:患者坐位,屈肘90°,前臂进行旋前和旋后动作,每次旋转10-15次,每天3-4次。儿童患者在进行旋转训练时,家长要在旁边监护,防止患儿因用力不当导致骨折部位移位。老年患者旋转时速度要慢,避免因头晕等情况发生意外。
三、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1.肘关节全面活动训练
目的:进一步扩大肘关节的活动度,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
方法:
主动屈伸:患者站立或坐位,主动进行肘关节的充分屈伸,可配合使用哑铃等轻度负荷进行辅助训练,每次屈伸15-20次,每天3-4次。年轻且康复状况良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哑铃的重量,但要循序渐进。老年患者则选择合适重量的哑铃,以自身感觉舒适为宜。
抗阻屈伸:使用弹力带等进行抗阻屈伸训练,增加肘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将弹力带一端固定,患者手持另一端进行肘关节屈伸抗阻,每次训练10-15次,每天3-4次。不同年龄患者根据自身力量调整弹力带的阻力大小,年轻患者可选择阻力较大的弹力带,老年患者则选择阻力较小的。
2.前臂力量及协调性训练
目的:增强前臂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所需的功能。
方法:
抓握训练:使用握力器进行抓握训练,每次抓握持续5秒,然后放松,重复20-30次,每天3-4次。儿童患者可选择适合儿童手型的握力器,逐渐增加抓握力度。老年患者要注意握力器的使用力度,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手部不适。
前臂旋转抗阻训练:继续使用弹力带进行前臂旋前和旋后抗阻训练,增加旋转力量和协调性,每次旋转15-20次,每天3-4次。不同年龄患者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保证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要密切关注自身的感觉,如有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咨询医生。同时,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自身恢复状况逐步调整训练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