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治疗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等患者,包括卧床休息和支具固定;手术治疗适用于伴神经损伤等患者,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方式;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等训练,中期进行体位转换等训练,后期进行步态等功能恢复训练。
一、保守治疗
1.适应症
对于轻度的胸腰椎骨折,如压缩程度小于1/3且无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可考虑保守治疗。例如,一些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且骨折无明显移位时。
儿童胸腰椎骨折若骨折稳定性较好,也可先尝试保守治疗。
2.具体措施
卧床休息: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一般需要卧床6-8周,在床上进行轴线翻身,避免脊柱扭曲。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家长协助翻身时的正确方法,避免加重骨折移位。老年患者卧床时要定期拍背,鼓励咳嗽咳痰,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
支具固定:在卧床休息的基础上,可使用胸腰椎支具进行固定,以限制脊柱的活动,促进骨折愈合。支具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体型进行定制,确保固定效果。儿童患者使用支具时要注意定期调整,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避免支具过紧影响生长,同时也要保证固定的有效性。
二、手术治疗
1.适应症
当胸腰椎骨折伴有神经损伤症状时,如出现下肢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大小便失禁等情况,需要及时手术解除神经压迫。例如,骨折块突入椎管内压迫脊髓的患者。
骨折压缩程度大于1/3,且脊柱稳定性受到严重破坏的患者,也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年轻患者,骨折移位明显影响脊柱功能和外观时,也可考虑手术治疗以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和稳定性。儿童患者若骨折脱位明显,影响脊柱生长发育时,也需要手术干预。
2.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复位后使用椎弓根螺钉等内固定装置进行固定,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正常解剖结构。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操作要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调整。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尚未发育成熟,在选择内固定材料和手术操作时要考虑到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方式。
微创内固定术:相对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一些合适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如骨折移位不是特别严重且脊柱稳定性有一定破坏的情况。但对于儿童患者,微创技术的应用要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脊柱解剖结构与成人不同,需要更精准的操作以避免对生长板等结构的损伤。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或保守治疗早期)
肌肉训练:在骨折固定后,患者就可以开始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可进行腹部肌肉、背部肌肉的等长收缩,以防止肌肉萎缩。儿童患者进行肌肉训练时要注意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可在家长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适合儿童的肌肉收缩动作。
关节活动度训练:进行上下肢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度训练,预防关节僵硬。例如,进行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活动等。儿童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要更加轻柔,根据其年龄和骨折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范围。
2.中期康复(骨折愈合中期)
体位转换:逐渐从卧床过渡到坐立,在坐立过程中要使用胸腰椎支具保护。对于儿童患者,坐立时间要逐渐增加,观察其脊柱的耐受情况,避免过早坐立影响骨折愈合。
平衡训练:进行坐位平衡、站位平衡训练,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为站立和行走做准备。儿童患者在平衡训练时需要家长在旁保护,防止摔倒。
3.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期)
步态训练: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进行步态训练,包括站立、行走等。指导患者正确的行走姿势,逐步增加行走的距离和速度。儿童患者的步态训练要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功能恢复训练:进行针对胸腰椎功能的训练,如脊柱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度训练,以及腰背肌力量的强化训练,如拱桥运动等。通过功能恢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脊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