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相关问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康复训练(股四头肌锻炼、膝关节稳定性训练、纠正不良姿势)和支具治疗(髌骨支具);手术治疗包括手术方式选择(软组织手术、骨性手术)及术后康复(早期、中期、后期康复,根据不同年龄等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一、非手术治疗
1.康复训练
股四头肌锻炼: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都适用。股四头肌力量不足是导致髌骨不稳定的常见原因之一。通过等长收缩、直腿抬高、靠墙静蹲等训练来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例如,儿童患者可在家长辅助下进行简单的直腿抬高,成人则可进行靠墙静蹲,一般每次静蹲3-5分钟,每天3-4组,逐渐增加难度和时间。对于有膝关节病史的患者,需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
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包括平衡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平衡训练可采用单腿站立、平衡垫上站立等方式,本体感觉训练可通过闭目站立、在不稳定平面上行走等进行。不同年龄患者平衡和本体感觉恢复能力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更简单且趣味性的平衡训练来提高,成人和老年人可根据自身平衡能力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有膝关节病史者要避免过度刺激膝关节。
纠正不良姿势:无论何种人群,都应注意日常坐姿、站姿和走姿,避免长期屈膝、内八或外八等不良姿势,这些不良姿势会加重髌骨不稳定情况。比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要保持正确坐姿,使膝关节和髋关节处于舒适且正常的角度。
2.支具治疗
髌骨支具:对于轻度髌骨不稳定患者,可使用髌骨支具来限制髌骨过度移位。不同年龄患者佩戴支具的舒适度和时间要求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柔软材质且尺寸合适的支具,避免影响生长发育,成人则可根据病情遵医嘱佩戴合适的支具,一般每天佩戴一定时间,如2-4小时,逐渐适应后可调整佩戴时间,但要注意避免长期过度依赖支具而忽视自身肌肉锻炼。有特殊病史患者需咨询医生是否适合佩戴支具。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选择
软组织手术:适用于部分髌骨不稳定患者,如外侧支持带松解术等。对于年轻患者,尤其是运动爱好者,软组织手术可能是一种选择,通过松解外侧紧张的支持带,恢复髌骨的正常位置关系。但手术风险和恢复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年龄较小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要注意术后康复配合,有膝关节既往手术史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骨性手术:如高位胫骨截骨术、髌骨周围截骨术等。对于存在髌骨发育异常或胫骨扭转等骨性因素导致的髌骨不稳定,骨性手术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不同年龄患者骨性手术的预后和康复要求不同,老年人可能恢复相对较慢,且要考虑全身健康状况对手术的耐受性,年轻患者则可期望更好的运动功能恢复,但同样需要密切配合术后康复训练。
2.术后康复
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早期主要是预防肿胀、疼痛,促进伤口愈合。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儿童患者康复速度相对较快但要避免过度活动,成人患者则可逐渐开始进行膝关节屈伸等小范围活动,一般术后1周左右可开始进行轻度的膝关节屈伸练习,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同时要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有基础病史患者要加强对基础病的监测和控制。
中期康复(术后6-12周):此阶段重点是增加膝关节活动度和进一步增强肌肉力量。可逐渐增加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如通过CPM机辅助训练等,同时加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训练,例如进行抗阻伸膝、抗阻屈膝等训练,训练强度逐渐增加,一般每周可增加一定的活动度和力量训练负荷,不同年龄患者适应情况不同,要根据自身感受调整。
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主要是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和运动能力。进行全面的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平衡、本体感觉、步态等训练,使患者能够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和运动。对于运动员等特殊人群,可能需要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运动专项训练,以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再次损伤,不同年龄患者恢复到正常运动状态的时间和要求不同,要综合评估后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