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表现、影响因素)、睡眠中易醒(表现、影响因素)、睡眠不安稳(表现、影响因素)、睡眠时长异常(表现、影响因素)、夜惊(表现、影响因素)、梦游(表现、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宝宝可能因饥饿、过饱、环境温度不适(如过热或过冷)、尿布潮湿等原因导致入睡困难;较大的宝宝可能因白天受到惊吓、情绪过于兴奋(如玩得过于疯闹)、有未解决的心理需求(如想找人陪伴)等因素影响入睡。对于新生儿,胃容量小,喂养不规律易出现饥饿或过饱情况影响入睡;幼儿期的宝宝可能开始有自己的情绪和喜好,对睡眠环境有一定要求,若环境不符合其预期则难以入睡。
睡眠中易醒
表现:宝宝睡着后容易从睡眠状态中醒来,醒来后可能哭闹、难以再次入睡。比如夜间频繁醒来,醒来后需要家长安抚才能再次入睡。
影响因素:身体方面,可能存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易醒;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等会引起耳部不适,使宝宝睡眠中易醒;胃肠道不适,如腹胀、腹痛等也会影响睡眠。对于婴儿期宝宝,维生素D缺乏较为常见,若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睡眠中易醒;幼儿期宝宝活动量增加,可能在白天碰撞到身体,夜间睡眠中因身体不适而醒来。
睡眠不安稳
表现:宝宝睡眠过程中姿势频繁改变,身体扭动较多,睡眠浅,稍有动静就易受影响。例如睡眠中不断翻身,身体左右翻动,或者身体蜷缩又展开等。
影响因素:环境因素是常见原因,如环境中有噪音、光线过亮等;宝宝自身的生理需求未得到满足,如口渴、想排尿等;心理因素方面,宝宝可能有分离焦虑等情绪,在睡眠中表现出不安稳。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新生儿对环境适应能力弱,噪音等微小环境变化都可能导致睡眠不安稳;学龄前儿童可能因白天与家人分离等情况产生心理上的不安,从而在睡眠中表现出不安稳。
睡眠时长异常
表现: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正常婴儿每天睡眠时间一般在12-16小时左右,幼儿每天睡眠11-14小时左右,学龄前期儿童每天睡眠10-13小时左右。如果宝宝睡眠时间明显超出或低于这个范围则属于异常。比如有的宝宝每天睡眠时间不足10小时,而有的宝宝每天睡眠时间超过18小时。
影响因素:睡眠时间过长可能与疾病有关,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是宝宝生活过于单调,活动量过少等原因。睡眠时间过短可能是因为宝宝处于兴奋状态时间过长,或者存在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影响睡眠。对于新生儿,睡眠时间过长需警惕是否有疾病导致,如感染等;幼儿期宝宝睡眠时间过短可能是白天过度玩耍,精神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从而影响夜间睡眠时长。
夜惊
表现:宝宝在睡眠中突然惊醒,哭闹不止,表情恐惧,眼睛睁大但目光茫然,有时还会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表现,一般持续几分钟后可自行再次入睡,但醒后对夜惊过程大多无记忆。例如宝宝在夜间睡眠中突然坐起,大声哭闹,安抚后过一会儿又入睡,醒来后不记得发生了什么。
影响因素:主要与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有关,大脑皮质的抑制功能较差。另外,白天受到强烈的情绪刺激,如惊吓、过度兴奋等,也容易诱发夜惊。对于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是夜惊的重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夜惊现象会逐渐减少;较大的宝宝如果白天经历了紧张的事件,如去陌生环境、与小伙伴发生冲突等,也可能在夜间出现夜惊。
梦游
表现:宝宝在睡眠中起床行走,可能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在房间里踱步等,但意识不清醒,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行走后可能又自行回到床上继续睡觉,醒后同样对梦游过程无记忆。例如宝宝在睡眠中突然坐起,然后下床在房间里走动,家长叫他也没有回应。
影响因素:梦游主要与宝宝的大脑发育情况有关,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容易导致梦游。另外,疲劳、睡眠不足、服用某些药物等也可能诱发梦游。对于幼儿期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完善,梦游相对较常见;如果宝宝近期睡眠质量差、过度疲劳,更容易出现梦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