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术后患者从体位、切口与引流管、疼痛、康复锻炼、饮食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护理,包括术后早期采取合适体位,观察切口与引流管,用非药物和药物镇痛,分阶段进行康复锻炼,合理安排饮食,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等,不同年龄患者护理有相应特点。
术后中期:可根据恢复情况适当翻身,一般建议轴线翻身,即肩、髋部同时翻动,保持身体在一条直线上,防止腰椎扭曲导致内固定移位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骼强度下降等因素,翻身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家人可在旁协助,避免造成额外损伤。
切口与引流管护理
切口观察: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若发现切口有红肿、渗液增多、异味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不同年龄患者切口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皮肤娇嫩,更需注意切口周围皮肤状况,成人则要关注是否有感染征象。
引流管护理:若术后有引流管,要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折叠,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对于小儿患者,要防止其牵拉引流管导致脱出等情况,需加强看护。
疼痛护理
非药物镇痛:可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疼痛焦虑情绪,比如与患者交流转移其注意力。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心理疏导方式有所不同,儿童可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成人可通过沟通鼓励等方式。还可采用局部冷敷或热敷等物理方法,术后早期冷敷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72小时后可根据情况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患者皮肤,尤其是儿童皮肤更敏感,需严格控制冷敷或热敷的时间和温度。
药物镇痛:若疼痛较剧烈,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但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强效镇痛药物,成人则根据病情合理选择镇痛药物。
康复锻炼
早期康复锻炼:术后1-2天可开始进行下肢肌肉收缩舒张锻炼,如踝关节屈伸运动,每分钟10-15次,每次5-1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小儿患者,家长可协助进行简单的下肢关节活动,动作要轻柔。成人中若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要注意锻炼强度和频率,避免因锻炼导致血糖波动过大等情况。
中期康复锻炼:术后1周左右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双肘及背部、双足跟发力,使臀部抬起,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每次坚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2-3组。对于老年患者,腰背肌锻炼要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调整,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腰部不适加重。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发育未成熟,腰背肌锻炼需在专业人员评估后进行简单的适合其发育阶段的锻炼。
后期康复锻炼:术后2-3个月可逐渐增加活动量,进行适度的散步等活动,但要避免腰部负重和剧烈运动。不同年龄患者后期活动恢复情况不同,成人中若职业需要特殊腰部活动,要在康复后逐步恢复并采取防护措施,儿童则要在家长监护下进行适度活动,避免过度奔跑等可能损伤腰部的行为。
饮食护理
术后初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对于小儿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根据其年龄特点提供合适的食物形态,如将蔬菜打成泥等。成人中若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要注意控制盐分和脂肪摄入。
术后中期:可适当增加含钙丰富的食物摄入,如虾皮、豆制品等,有助于促进骨骼修复。老年患者由于钙流失较多,更要注意钙的补充,但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等的相互作用。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钙摄入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并发症预防护理
深静脉血栓预防:除了早期下肢肌肉锻炼外,还可进行下肢气压按摩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龄患者、肥胖患者等高危人群,要加强预防措施,定期评估下肢血液循环情况。小儿患者由于活动相对较少,也要注意观察下肢皮肤颜色、温度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肺部感染预防: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可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小儿患者,家长要协助其翻身拍背,儿童咳嗽反射较弱,更需注意。成人中若有慢性肺部疾病等,要格外注意呼吸功能维护,避免肺部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