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折是足部常见骨折,多由暴力致伤,解剖上距骨血供差。临床表现有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诊断靠X线、CT、MRI。治疗分非手术(无移位用石膏等固定)和手术(移位等情况需手术),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康复包括固定期肌肉锻炼及拆除固定后功能训练,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其特殊情况需注意。
一、解剖特点与骨折发生机制
距骨是足部重要的骨结构,它几乎被关节软骨覆盖,自身血供相对较差。其血运主要来自胫前动脉的分支、足背动脉的距骨颈分支以及腓动脉的穿支等。当足部受到暴力时,如足部处于跖屈位时被重物砸伤,或者踝关节扭伤等情况,容易导致距骨骨折。例如,高处坠落时足部着地,强大的冲击力可传导至距骨引发骨折;运动中足部突然扭转也可能造成距骨骨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受伤部位出现明显疼痛,踝关节周围肿胀、压痛,尤其是距骨所在区域。患者往往难以行走,受伤侧足部不敢负重。
畸形:严重骨折时可能出现局部畸形,如距骨骨折错位明显时,可观察到足部外形的异常改变。
功能障碍:踝关节的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骨折部位的影响,患者无法正常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翻、外翻等活动。
2.体征
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瘀斑,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出至皮下所致。
触诊时可感觉到骨折处有异常活动或骨擦感,这是骨折的重要体征,但在检查时要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加重损伤。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距骨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发现大多数明显的距骨骨折,能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如距骨颈骨折、距骨体骨折等)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或者复杂的距骨骨折,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距骨的细微骨折以及骨折周围的解剖结构,对于判断骨折的精确情况,如骨折线的走行、骨折块的移位方向等有重要价值。例如,对于距骨颈骨折合并距下关节或踝关节脱位的情况,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损伤程度。
MRI检查:有助于评估距骨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以及距骨本身的血运情况。因为距骨血供相对较差,骨折后可能影响血运,MRI可以早期发现距骨缺血坏死的迹象,对于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对于无明显移位的距骨骨折,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的方法。固定时间一般较长,通常需要6-12周,在此期间要密切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定期复查X线等检查,以了解骨折的愈合进展。固定期间要注意保持踝关节的正确位置,避免骨折端再次移位。
2.手术治疗
当骨折有明显移位、涉及关节面的骨折或者合并有脱位等情况时,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距骨的解剖结构,重建关节的稳定性。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通过手术将骨折块复位并用合适的内固定物(如钢板、螺钉等)固定,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踝关节的功能。
五、预后及康复
1.预后
距骨骨折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骨折的类型、治疗是否及时恰当、距骨血运受损情况等。如果骨折治疗不及时或复位不佳,可能会导致距骨缺血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踝关节的功能。一般来说,无明显移位的骨折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而有明显移位且血运受损严重的骨折预后较差。
2.康复
在骨折固定期间,要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锻炼,如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以防止肌肉萎缩。拆除固定后,逐渐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功能锻炼,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包括踝关节的主动活动、被动活动以及平衡功能训练等,以恢复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力量,提高足部的功能,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距骨骨折的处理要更加谨慎,需要充分考虑儿童骨骼的特点以及生长发育对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影响,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可能合并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治疗和康复中要同时考虑骨质疏松的防治,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