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心肌酶谱及同工酶检测(如CK、CK-MB、LDH等)和心肌蛋白检测(如cTnI、cTnT);心电图检查有常规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及ST-T改变)和动态心电图(能捕捉不易察觉的心律失常和ST-T改变);影像学检查包含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及心肌运动)、核素心肌显像(显示心肌缺血或梗死部位范围等)、心脏磁共振成像(对心肌损害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高,可显示心肌形态结构及特征性改变);心内膜心肌活检可明确病因不明确的心肌损害性质但有创有风险;不同人群心肌损害诊断有差异,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心肌蛋白检测: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是目前诊断心肌损害更敏感和特异的指标。cTnI在心肌损伤后3-6小时即可升高,10-24小时达高峰,可持续数天至2周;cTnT升高时间与cTnI相近,持续时间更长。它们对心肌细胞的特异性很高,即使是微小的心肌损伤也可检测到。如在一些心肌炎患者中,可检测到cTnI或cTnT的升高。
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如ST-T改变(ST段压低、抬高,T波低平、倒置等),这些改变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或损伤。例如,心肌缺血时可出现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T波倒置等表现。但常规心电图有时可能因心肌损害范围小或处于安静状态而无明显异常,需要结合动态变化进行分析。
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可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律失常和短暂的ST-T改变,对于评估心肌损害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心肌缺血发作的频率、程度等有重要价值。比如,可发现患者在活动或休息时出现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评估心肌的运动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心肌壁的厚度改变、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等。例如,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相应梗死区域的室壁运动减弱或消失;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表现为全心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等。超声心动图还可以测量心脏的射血分数等指标,反映心脏的泵血功能,对于判断心肌损害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核素心肌显像: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SPECT心肌灌注显像可显示心肌缺血或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如在心肌缺血时,相应区域表现为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PET显像除了能显示心肌灌注情况外,还可以评估心肌细胞的代谢活性,对于早期诊断心肌损害以及判断心肌细胞的存活情况有重要价值。例如,在一些冠心病患者中,通过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明确心肌缺血的范围,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心肌损害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清晰显示心肌的形态、结构以及心肌组织的特征性改变,如心肌水肿、纤维化等。在心肌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诊断中,CMR能够提供详细的信息,有助于明确心肌损害的病因、范围和程度。例如,在急性心肌炎患者中,CMR可发现心肌水肿等表现,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心内膜心肌活检
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的心肌损害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是一种有创的诊断方法。通过采取少量心肌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心肌病变的性质,如是否为心肌炎、心肌淀粉样变等。但心内膜心肌活检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心律失常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例如,当临床怀疑心肌炎,但常规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考虑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以明确病因。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以及有不同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心肌损害的诊断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例如,儿童心肌损害可能更多与感染等因素相关,在诊断时除了常规检查外,需要特别注意感染相关指标的检测;老年患者心肌损害可能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相关,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在诊断心肌损害时需要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范围,详细询问病史对于准确诊断心肌损害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