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炎有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精神萎靡,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婴幼儿症状不典型,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相对典型,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特殊表现,患病时饮食和日常活动需注意。
一、症状表现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痛
小儿胃炎时腹痛较为常见,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钝痛等。不同年龄小儿表述腹痛的方式有所不同,年幼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无法准确描述疼痛位置。例如,学龄前儿童可能会用手指着上腹部说不舒服,而婴儿可能通过频繁哭闹来表达腹部不适。腹痛的发生与胃黏膜受到炎症刺激有关,炎症导致胃黏膜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从而引发疼痛感觉。
2.恶心、呕吐
部分小儿胃炎患儿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含有胆汁。这是因为胃部炎症刺激导致胃的蠕动功能紊乱,胃排空受阻,从而引起恶心、呕吐。比如,一些小儿在进食后不久就可能出现呕吐现象,呕吐次数可多可少,与胃炎的严重程度相关。
3.食欲不振
小儿胃炎会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导致患儿食欲下降。患儿可能对平时喜欢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进食量明显减少。这是由于胃黏膜的炎症状态影响了胃的正常消化和排空,使患儿没有饥饿感。例如,原本活泼爱吃的小儿,患胃炎后变得食量锐减。
4.腹胀
炎症可引起胃肠道的气体积聚或蠕动减慢,导致腹胀。患儿的腹部可能看起来比较膨隆,用手触摸有胀满感。腹胀的发生与胃肠功能紊乱有关,气体在肠道内不能正常排出,就会出现腹胀症状。
(二)全身症状
1.发热
如果是感染性胃炎,患儿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发热程度可轻可重,轻度发热时体温在37.5-38.5℃左右,重度感染时体温可超过38.5℃。这是因为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引起发热。例如,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
2.精神萎靡
由于胃炎导致身体不适,小儿可能会出现精神不振、萎靡的表现。患儿可能活动减少,喜欢安静地躺着或坐着,对周围环境的兴趣降低。这是因为身体的不适影响了小儿的整体状态,使其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二、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一)婴幼儿期
1.症状不典型
婴幼儿患胃炎时,腹痛等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主要表现为哭闹、拒食。因为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腹部疼痛的具体位置和性质,更多的是通过异常的哭闹来提示身体不适。同时,可能伴有呕吐,呕吐物可能为奶汁等,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消化不良等其他问题。而且婴幼儿的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如精神萎靡、发热等可能出现得更早且更突出,这与婴幼儿自身的生理特点有关,其免疫系统和胃肠道功能相对不成熟,炎症更容易影响整体状态。
(二)学龄前期及学龄期
1.相对典型的消化系统症状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能够较准确地描述腹痛等症状,上腹部疼痛的表述相对明确。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相对更易被家长察觉。同时,全身症状相对婴幼儿期可能不那么突出,但如果病情较重,也可能出现发热等表现。这与该年龄段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身体不适的感知能力逐渐增强有关,能够更清晰地传达身体的异常情况。
三、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合并其他疾病时的表现
1.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
除了上述一般的胃炎表现外,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儿胃炎患儿可能会有反复腹痛、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持续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反复,影响小儿的营养吸收,从而出现生长发育方面的问题。
(二)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1.饮食方面
小儿胃炎患儿的饮食需要特别注意,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会加重胃黏膜的刺激,导致胃炎症状加重。同时,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或过饱,以免进一步损伤胃黏膜。
2.日常活动
患病期间小儿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不利于胃炎的恢复。但也不需要完全卧床休息,可以进行适当的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以促进胃肠蠕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